消費者賈女士:“我先生啊,一個朋友,送了他一個戒面,特別綠,你知道嗎,拿過來我就想真好看,你知道金子很長時間都不戴了嘛,金戒指就把它化了,然后做了一個那個托!
賈女士的這位朋友,幾年前,因為欠他們10萬塊錢,就拿了一塊翡翠抵債。很難要回來的債務總算有了著落,這讓賈女士高興不已。
消費者賈女士:“我特喜歡,然后他就戴,因為他是馬蹄凳那個效果的,你知道嗎?所以就戴起來以后還挺好看,特綠,翠綠翠綠的,有一次呢他就跟他哥哥一起坐著,他哥哥說,哎,你這身份怎么戴這種東西呢?”
本來挺高興的賈女士夫婦被這么一問,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么漂亮的翡翠還會有問題?他們可從來沒往這方面想過。
消費者賈女士:“我們就專門找到翡翠鑒定的地方,大概當時是花了一兩百塊錢吧,我記得,當時就可以出結果,等了一個小時,結果出來之后呢,人家說你這個根本就不是什么翡翠的,是塑料(16340,45.00,0.28%,吧)的!
本想著能傳承下去的翡翠,誰承想搖身一變成了一文不值的塑料。賈女士被氣壞了。
消費者賈女士:“哎呀,氣的夠嗆,你知道嗎?然后那個人都找不著了,你知道嗎?然后呢,就現在想想呢,就是說,實際上就說什么呢,買這個東西呀,還是要到專門的,就是那一些,它有資質的,然后你認為你能夠信賴它的地方買這些東西。”
那么賈女士的這種情況常見嗎?記者來到了檢測珠寶的專業機構。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我給您舉個例子吧,那么你看這個樣品就是經過人工優化處理的,那么我們的命名就是翡翠后面加了一個括號,漂白充填處理,這個就是一個人工優化處理的方法!
記者發現,判斷翡翠是天然的,還是經過人工處理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您看這個,肉眼看來是非常好的。跟這個一般沒有那個,就是不經過科學鑒定的話,用肉眼很難區別它是經過優化處理的。”
告訴記者,由于人工處理翡翠的方法不斷改進,就連一些專業人士都很難分辨哪些是天然翡翠,哪些是經過人工處理的。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從我們做專業檢測工作這個,這種職業習慣來出發,我們給珠寶首飾消費者的建議是,最好送到專業實驗室去檢,得到一個可靠的結論,這樣大家就可以放心的消費了。”
那么是天然翡翠就能起到很好的保值增值的作用嗎?
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主任李彥君:“翡翠有一個現象,就是它優質產品和低檔的原料,它的價格差別非常大。舉個例子,比方說一個五斤左右一塊翡翠,那么一斤可能要幾千萬元,我們一個耳墜都能拍到幾百萬元,那么低檔的一個翡翠原石在潘家園這么大一塊,就是五斤沉左右的,也就2.5公斤,那么只需人民幣一千元左右,這翡翠上下級別的差額非常非常大,非常的懸殊,它講究,就是透明度,然后再講究色澤,講究綠的程度,還有分布的均勻程度,它有很多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