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又稱翠玉、硬玉或緬甸玉,緬甸、俄羅斯、日本、南北美洲等地均有產,平時市場上看到的翡翠95%產自緬甸北部。翡翠有紅綠兩色,紅色稱“翡”,綠色稱“翠”,據說來自鳥名,這種鳥的羽毛十分鮮艷,雄性羽毛呈紅色,稱“翡鳥”,雌性羽毛呈綠色,稱“翠鳥”。現在一般認為翡翠是從明代末期開始在我國加工經銷,明末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記中明確記載,當時在云南騰沖和保山兩地的翡翠加工業和商貿活動已經比較繁榮了。但翡翠一直到清代早期都沒有被國人所認可,價格始終不能與新疆和田玉相提并論。清中期開始翡翠身價逐漸提高。清代晚期,由于慈禧太后偏愛翡翠,達官貴人更是趨之若鶩。
傳統工藝品行中對翡翠質量的鑒別有“色、種、水”等專用名詞,色是指翡翠的顏色,其中以綠色價值最高,其次為紫色、紅色,綠色中以鮮嫩純正、濃艷透亮者為佳;種指翡翠的結構細膩致密程度;水是指翡翠的透明度。現在經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一個翡翠行里的專用名詞“賭石”,是指剛開采出來的翡翠原石外包裹著一層或厚或薄的原始石皮,除了形狀和重量之外,誰也說不清這塊材料的質量究竟如何。賭石人就要憑借自己的經驗和運氣事先猜測出這塊原石的價值。買回來后剖開原石,如果里面種好水足,那就一夜暴富,可以獲得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潤。如果色種水都很差,那就可能一文不值,傾家蕩產。“賭石”早在清代乾隆時期的旅行家檀萃所著的《滇海虞衡志》中就有記載。
1962年我們公司來了一位胖乎乎的香港客商,他幾乎不會說普通話,自我介紹姓黎名開太,來我們公司是為了收購大批量的古玉小件。當時古玉小件的出口生意非常清淡,公司里有大量存貨,我們已經按照每件20、30、50元的價格分好了檔次,裝滿了倉庫中的十幾個抽屜。黎先生挑選玉器其實根本不管東西的年份高低和質量優劣,每次都是整個抽屜殺價后一起買走。看到他這樣買古玉,已經有了一定鑒賞能力的我覺得十分心痛。因此以后黎先生每次來進貨前,我總要先把古玉小件先清理一遍,把年份和成色較好的精品挑選出來后,再給他去交易。
這位黎先生在40年代時,還不過是廣州加工翡翠戒面廠家的一名普通工人。后在解放前夕,他去香港自己做起了珠寶生意,由于為人精明又能吃苦耐勞,生意蒸蒸日上,60年代又通過與大陸的進出口貿易,逐漸成了一個腰纏萬貫的大珠寶商。
黎先生與我們工藝品公司連續做了幾年的古玉小件生意后,有一年突然失去消息。數年后聽其他香港客商說他已經不滿足于普通的珠寶生意,就去緬甸做起了賭石的買賣,結果血本無歸,從此一蹶不振。這是我第一次聽說“賭石”這個詞,覺得既神秘莫測又感到十分好奇。在我的一再追問下,香港客商才對我吐露了黎先生的經歷。賭石時要對原料進行“開窗”,又稱“開門子”,就是將表面的石皮切去幾小塊,露出一些內部的翡翠以觀察它的質量,有經驗的賭石商人可以根據開口中翡翠質量來判斷其他內在部分的種水優劣和成色走向。一次交易中,黎先生見到一塊龐大的原石,其開口上的顏色和種頭都十分誘人,經過幾番斟酌之后,他決定傾其所有買下這塊原石。切開一看,這塊“窗口”里成色極好的大料居然是一塊無色無種的“磚頭料”。原來緬甸奸商發明了一種制作假開口的方法,就是將一塊優質的翡翠薄片鑲嵌在差料的開口之上,以蒙騙客戶。這種造假方法在60年代時尚屬初創,黎先生可能是當時最早上當的客商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