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十年:分裂的“躍進”
十多年的“躍進式”發展之后,“世界第一”的趨勢似乎已經不可阻擋,
而在鮮亮數據與繁榮景象之外,中國奢侈品顯然還有另外一面。
2004年10月的一天,黃四維見到了人生中第一本《Robb report》,中文譯為《羅博報告》——美國最知名的奢侈品雜志。
雜志是公司老板從美國帶回的。老板只借一天,黃四維當晚不眠不休,將整本雜志看完。每翻一頁,他都要記下上面奢侈品品牌的名字和網址。第二天,他到公司上網,打開記下的每一個網址截屏,保留至今。
“極其震撼。”當時,黃四維是知名IT公司連邦軟件的技術骨干。兩周后,他辭職,創辦了定位于奢侈品互聯網平臺的網站“優網”。
這并非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說。在他看來,2000年,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之一的歷峰集團收購了香港人鄧永鏘的旗袍品牌“上海灘”,被業內視為近十年來中國奢侈品市場的正式開端,可是四年過去,中國還沒有一本奢侈品雜志。
而對于整個中國奢侈品市場而言,也是在這一年的年底,拉開了躍進的序幕。
“大躍進”
2004年12月11日,中國迎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三周年。從這一天開始,中國零售業的入世過渡期正式結束,向外資品牌全面開放市場,奢侈品牌大舉進入中國,開始大規模地攻城略地。
國外奢侈品品牌在中國開店的速度和數量,顯示了這個市場的容量和活躍程度。
“即便當地有強大的需求,如果環境條件未適宜,也不會將就開設。”法國路易威登集團(LouisVuitton,以下簡稱LV)的全球主席及行政總裁賈世杰曾經表示。可LV卻為中國破例了。2010年4月28日,世博開幕前夕,向來對于開設旗艦店挑剔的全球殿堂級奢侈品牌LV,卻在上海淮海路和浦東陸家嘴金融區,開設了旗艦店。
同一天,同一座城市,同時開設兩家旗艦店,對于擁有150年歷史的LV來說,這是史上第一次。而在此之前,LV已經在中國22個城市開了27家店。
對中國奢侈品抱有巨大雄心的不僅是LV一家。同一個月,被譽為“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的卡地亞,在上海香港廣場、IFC以及恒隆廣場的3家店同時開業。
中國逐漸走到了世界奢侈品的舞臺中央。黃四維的直接感受是,各類時尚雜志上的國際大牌奢侈品廣告在增多,特別是新品發布會的報道,北京國貿和恒隆廣場露面的次數越來越多。
讓他記憶深刻的是2006年9月,LV在溫州開設的中國第13家門店。“290多平方米的店里擁擠得幾乎轉不動身,門口更是出來一個才放一個進去。這家LV專賣店里擺上了與巴黎專柜同步上市的GROOM系列,其時該款包連上海的全球旗艦概念店里都沒有。”
對此,黃四維深有感觸:“哪怕奢侈品銷售在歐洲各國增長緩慢,甚至是滯漲,可在中國,還有一場盛大的狂歡,等著他們盛裝出席。”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他讀到了中文版《羅博報告》。
“以購買奢侈品為恥的時代結束了。”今年5月,國際知名咨詢機構貝恩顧問發布了半年度奢侈品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奢侈品市場上升12%,歐洲上升6%,而中國大陸的奢侈品銷售增長了30%。
報告也預計,今年中國市場將增長25%,超過156億美元。而在黃四維第一次讀到《羅博報告》的2004年,據安永會計事務所統計,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僅為20億美元。
根據各種預測,明年或最晚至2015年,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戴上世界奢侈品消費的王冠。
“僅僅在7年前,連我的老板都沒有一件奢侈品。”黃四維感慨說。現在,他創辦的優網每天有幾百萬的訪問量,客戶里是LV、香奈兒這一級別的國際奢侈品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