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大賽共收到來自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作品2017份。經過評委會初審的反復斟酌,30份優秀作品入圍。隨后,入圍作品由百泰集團斥資重金打造,集合全球最優秀能工巧匠精心打造的30件囍福結婚金飾大賽入圍作品,以成品的形式在頒獎典禮上一一呈現。
翻開首飾史,可以清晰的看見首飾的造型變化一直和時代的流行風格相一致。而流行風格總是和當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事件等息息相關,這些因素形成當代大眾美學價值觀,也就是流行文化、流行美。
西方“Less Is More”的含義與中國的大道至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可以輕易的從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中品味出來。國畫中最有意境的呈現往往不是將筆墨鋪滿畫紙,而是絕妙在那寥寥幾筆旁的一片空白之中。 “Less”不是空白而是精簡,簡約而不平凡;“More”不是擁擠而是恰當,流暢而不繁瑣。
臺北故宮博物院第一位雙品牌合作的珠寶設計師。她以高質感與高藝術性推展文化珠寶,成功做出市場區隔,她以古典內涵,創新技藝,精湛的設計,加上高度藝術性,帶來博物館級的經典作品,將中國美學轉化為極富魅力的貼身首飾。
2016全球珠寶市場的數據面并不好看,對珠寶制造業是否正在沒落?有什么轉型的機緣?香港知名珠寶專家麥錦泉先生從事珠寶業30年經驗和數據分析,給珠寶同仁一個參考。
根據客人提供的材料和IDEAR,設計獨一無二的圖稿,進行特色工藝實現,真正讓“人、寶石、設計工藝”融合起來,滿足用戶的情景式需求。
從不為藝術而藝術、為創作而創作,不追求絕對的純粹,直接反映當下的情感,完全融入環境的氛圍,透過創作表現情境,企圖使每一件作品有文字的畫面,多元到無所不包的藝術特性,這就是臺灣知名珠寶藝術家黃湘晴所執著不怠的「形意合一‧順勢而為」的「后現代主義珠寶設計美學」。
張亞楠“小龍女”獲得了“最佳文化傳承獎”,并首次以亞裔珠寶設計師作品的身份登上了英國頂級奢侈品雜志《LUXURE》,很多外國時尚界大師對這個作品也是愛不釋手,再一次證明了藝術是不分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