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光鮮背后的生存危機
“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看到奢侈品定價在結構上存在什么問題,而且,即使是遭遇國際金融危機,這些奢侈品牌也不存在‘現原形’的價格空間。假設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們因為維持高價位,而沒有銷售量的存在而‘死掉’,那么今后這一品牌的定位依然存在,否則他們還有什么理由東山再起?”盧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在國際范圍內今年這些外表光鮮的時尚品牌已經在不可避免地經歷寒冬。
2008年10月初貝恩咨詢公司宣布,10年的穩步發展之后,全球奢侈品銷售到2009年下滑比例會達到7%。而根據瑞士制表業聯合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高端手表的銷售在2009年應會得以繼續,但這一年的增長不會超過5%,相比之下,2008年的增長率達到10%,2007年甚至高達16%。
同時,卡地亞、萬國等著名手表品牌的擁有者歷峰集團也就前景的不明朗提出警告,其CEO Johann Rupert表示,歷峰集團2008年10月份的銷售增長減緩到1.6%,在美國和日本的銷量分別下降了2%和7%。寶格麗的日子也不好過,其手表部分在2008年前9個月營業額下降了5.8%,7月到9月更是急速下降了7.4%。
“你會看到恒隆廣場中的店面頻繁地處在裝修狀態中,這是因為不斷地有品牌退出,而新的品牌再進入。因為大多數的奢侈品牌都毫無例外承受昂貴的租金,按照‘保底分成’的租金支付方式,他們需要支出的租金部分要高于其他大眾消費品。假設他們連日來一個包都賣不出,那將意味著他們需要自己支付保底的租金。”盧曉說。他所列舉的恒隆廣場是上海核心地段中匯集了最多國際奢侈品牌的高檔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