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薩克
納薩克,這顆與“奧爾洛夫”一樣來自于古印度神像眼眶的鉆石,讓我想起了吳偉業《圓圓曲》中的佳人陳圓圓,名鉆與美人形象已融為一體。
納薩克是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馬拉他人聚居的一個市鎮,馬拉他人崇拜印度教中的濕婆神,在一座廟宇的濕婆神像眼中,就鑲嵌了這粒巨大的寶石——納薩克,那閃爍著光芒的眼睛,使以殘暴毀滅著稱的濕婆神看來更為栩栩如生。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英國于1818年打敗了馬拉他人并占領了納薩克,軍隊將這枚大金剛石當作戰利品,上繳給印度總督和最高軍事指揮官哈斯丁斯侯爵,而侯爵又將金剛石轉送給“東印度公司”。公司用古老的琢磨方法,將它制成了一粒重 89.2克拉的三角形鉆石,命名為“納薩克”。它的“腰肢”瘦了一次。
后來,拉戴爾布里奇公司對納薩克再度琢磨,使它的質量大為提高,但仍為三角形,重量減少10克拉左右,磨好之后,于1831年將這粒鉆石售出,但正值經濟蕭條,僅賣了相當于白送的7200英鎊。
1837年,納薩克在倫敦舉行的拍賣會上再度賣出,新主人是威斯敏特侯爵一世,他將納薩克鑲在自己的佩劍上,帶著它參加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歲生日的慶典。“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然后納薩克竟然在侯爵家沉睡了近90年。1926年又落入巴黎珠寶商喬治·莫伯辛之手。
莫伯辛東奔西跑也找不到買主,歐洲無人愿意購買,美國則要征收高稅。后來大名鼎鼎的哈里·溫斯頓買下了納薩克,又請專業工匠進行一次琢磨,使它再次消瘦了一圈,只有43.38克拉,但納薩克也終于變得完美無缺。又經過了幾次轉讓和1970年的一次拍賣之后,1977年,沙特阿拉伯國王買下了納薩克。算是給它找到了顛沛流離之后的一個好歸宿。
詩曰:“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納薩克與陳圓圓均是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