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山
“誰擁有了它,誰就擁有整個世界;誰擁有了它,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惟有神或一位女人擁有它,才不至于遭受任何懲罰。 ”印度教經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它”指的是“光明之山”,世界上最古老的鉆石。就像“四大美女”是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緋色花邊,“光明之山”就是珠寶史冊的黑色幽默,相同的是,美人與它都給歷史捧上了一道道血腥的大菜。美人、名鉆,從來是男人們殺戮與光榮的最好理由。
時間之風從亙古之遠吹來,又吹向滄茫盡處,“光明之山”的身世已經歲月的那一端隱匿,它發現于印度戈爾康達地區,公元前就存在了,原石重達800克拉,后來又在大莫臥兒皇帝的宮中隱居了上百年。終于,它被卷入了男人間的殺伐——
1739年,波斯軍閥式首腦納迪爾·沙赫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城市德里,以真主的名義發誓,他要得到這顆最古老的鉆石。
“鉆石就藏在莫臥兒皇帝的頭巾里。”印度內宮的一位婦女泄露了機密。
納迪爾安排了一次鴻門宴,他建議為了表示友善,應該按照東方禮儀雙方交換頭巾。莫臥兒皇帝騎虎難下,為顧全臉面,同意了納迪爾的建議,當他解下頭巾,一顆宛如天使般的鉆石滾落下來。
“這是光明之山!”納迪爾禁不住大聲呼叫。
血腥從此開始:納迪爾被暗殺、政變失敗的貴族阿夫汗卷著光明之山進入阿富汗……波斯、印度的無數血雨腥風都與這顆紅顏禍水一樣的鉆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它有一個不祥的江湖綽號:詛咒鉆石。
終于,它在19世紀被送到英國女王手上,女王是神在人世的代理人,而且又是女性,遵照了印度教經卷里的戒訓。
見過了無數奇珍異寶的英國王室對“光明之山”不夠滿意,1852年家坦南特受命再次對它進行加工,名鉆加名匠,鉆石真正成了一座光明之山,但重量削減到106克拉。女王用它作了胸針,女王死后,它被鑲在英國瑪麗王后王冠的十字架上,后來又被鑲在伊麗莎白王后的王冠頂上十字架的正面。
也許是經卷上的詛語真的應驗,它的女主人伊麗沙白二世萬壽無疆活了101歲,于前年春天去世,靈柩上就放著那頂王冠,現場直播或者新聞照片上,“光明之山”仍然在通往死亡的路上絕世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