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洛夫
古印度教徒喜歡用鉆石作為神像的眼睛,這一番心意想必神靈已經心領。鉆石又叫金剛石,而“金鋼”在印度文化中具有無堅不摧、無上的意思,教徒們希望神之目光就像影片《擇日而亡》中的那種激光武器一樣厲害。
可惜的是,神靈可能住在外太空,鞭長莫及,保護不了自己的塑像,它們的器官往往被盜走(今天的版本演繹成盜竊活人器官)。名鉆“希望之星”就來自一尊印度教神像的額頭,在江湖上大擺一次次死亡盛宴;今天要講的“奧爾洛夫”也原本是印度教某位大神的眼珠子。
奧爾洛夫的前期歷史已不太可靠,其實所謂的歷史都是這個樣子,一半是事實一半是瞎編。
據說這顆鉆石現身于17世紀初,還是在印度戈爾康達的鉆石礦場中橫空出世,這個礦場是鉆石界的“好萊塢”。初坯重309克拉,根據國王的旨意被加工成玫瑰花模樣。但它一出道即遭重創,加工并不成功,僅磨出189.62克拉,做了神像的眼珠,神像在馬德拉斯附近的廟宇中。
時光荏苒,人心不古,18世紀,法國軍隊的一個逃兵看中了這顆鉆石,先給廟中的僧侶拍馬屁灌迷魂湯,當上了管理人之一。月黑殺人夜,風高盜寶天,他妙手空空將神像的眼珠挖出偷走,以2000英鎊的白癡價格賣給一位英國船長,船長在倫敦將它轉賣給珠寶商,凈賺10000英鎊。
后來鉆石轉到珠寶商拉札列夫手中,1773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戈利高里·奧爾洛夫為討女皇美眉歡心,買下了它,“40萬金盧布,外加每年4000英鎊的年金。”奧爾洛夫說,“我愛鉆石,但我更愛鈔票。”拉札列夫同意后,從此他過上了退休老干一樣的幸福生活,而鉆石也以新主人的名字命名為“奧爾洛夫”。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另一個江湖傳說的流水賬是這樣:1739年,印度落入波斯統治之后,鉆石又被裝飾在波斯國王寶座之上……后來鉆石被盜,落入一位亞美尼亞人手中。1767年亞美尼亞人把鉆石存入了阿姆斯特丹一家銀行,1772年鉆石被轉手賣給了俄國御前珠寶匠伊萬;伊萬于1773年以40萬盧布的價格又把鉆石賣給了奧爾洛夫伯爵。
傳說不同,但結局卻殊途同歸:“奧爾洛夫”被焊進一只雕花純銀座里,鑲在象征王權的沙皇權杖上。
神的榮耀最終歸入了人類的貪欲與黯淡,歷史是這個樣子,鉆石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