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常常見到的翡翠飾品多是以金鑲嵌翡翠戒面制成的戒指、耳環、項鏈、手鏈;而清代至民國時期,常見的翡翠飾品是朝珠、翎管、扳指兒、龍鉤、別子、手鐲、戒指、耳墜、表杠、煙壺。
8顆翡翠珠組成,上好的翠朝珠多配雙桃紅碧璽紀念,壯觀美麗。上好的翠朝珠非常珍貴,完整的大概只有故宮博物院還有,國際國內市場上則從未見過。據說1995年在香港拍賣的一串翡翠項鏈就是取自一掛朝珠,由27顆翡翠圓珠組成,賣了3300萬港幣,創下了當時單件翡翠首飾價格的最高紀錄。
我曾見到過一套上好的碧璽紀念,是當時清末最顯赫的家族留下來的,翡翠身子(108顆翠珠)早已被賣了,僅留下30顆碧璽紀念和三個碧璽墜角,碧璽顏色為雙桃紅,每一顆都異常晶瑩,癡想當年的整掛朝珠該是怎樣的壯觀。
2、扳指兒:最早是實用性的器具,在射箭拉弓時,以扳指兒護手指。到清代扳指兒逐漸演變為純裝飾物,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平時均愛戴個扳指兒,以表示不忘武功。扳指兒有詩文的、山水的、人物的等等,方寸之間精工細做,傳情達意。閑聊時,互相欣賞、比評一下彼此的扳指兒,也成了一種很雅的消遣。以扳指兒所用原料分,有青玉、白玉、碧璽、象牙、瑪瑙、翡翠等,其中以翡翠扳指兒最為珍貴。上好的翡翠不用再施雕琢,完全以翡翠本身天然的顏色、質地、圖案取勝。
那時好的翡翠扳指兒是要出大價錢的,一個上好的扳指兒換幾個小宅子不成問題。那么好的東西現在已沒有機緣得見。所幸我們1996年拍賣時,收到過一只不錯的扳指兒,墩實、夠厚,直徑2.6厘米,高3.1厘米,氣度不小,通體翠色濃艷,翠質剔透潤澤,當時以99萬元成交。想起來這種好東西賣了一個就很難再見到第二個了。
3、翎管:是清代官員帽頂上用來插翎子的。翎子的不同表示官階不同,翎管也成了非常重要的身份標志。扳指兒和翎管配成一套賣叫一套「扳翎」,是最體面的禮物。近年國內市場上出現的好翎管少之又少,只有翰海1996年賣了一個高綠翎管,記得賣了80多萬元。
4、龍鉤:是衣服上的帶鉤,和帶扣一樣都是束腰時系帶的用具。龍鉤一頭雕成龍頭,一頭雕整只小龍,也叫「螭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