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奢侈品行業的銷售實現了14%的平均增長幅度,讓之前所有的悲觀預測不攻自破,路易維登與英國時尚零售品牌巴寶莉(Burberry)的銷售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第一季度的奢侈品銷售出現了小幅減速。高管們把這歸咎于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在歐洲以及美國(遠遜于歐洲)購物。
中國人著迷歐洲奢侈品
有數據為證:2012年頭三個月,雖說經濟衰退讓歐洲本地人的奢侈品需求一蹶不振,但歐洲奢侈品整體銷售依然搶眼,超出了市場預期。路易維登首席財務官讓-雅克•蓋恩伊(Jean-Jacques Guiony)說,今年第一季度歐元兌人民幣的匯率變化使得中國大陸與歐洲之間的奢侈品差價高達47%,引發中國游客大舉出國購物。
專注亞太地區的券商里昂證券(CLSA)分析師艾倫•費舍爾(Aaron Fischer)與高頌妍(Mariana Kou)估計:隨著中國國內消費出現放緩的跡象,今年奢侈品行業的銷售額增速會降至約10%。盡管如此,費舍爾與高頌妍仍認為“中國經濟放緩,不會對高端奢侈品的銷售產生重大影響,原因是中國大陸的富豪仍會維持自己奢侈品支出占總支出23%至25%的水平”。
由于中國游客仍是購買奢侈品的主力軍,費舍爾與高頌妍預計:今年全球最知名奢侈品公司(多數為歐洲品牌,如路易維登、歷峰及普拉達(Prada))的銷售額仍會有15%的增幅。分析師們說:歐洲的奢侈品價格通常比中國國內要便宜三分之一,中國消費者遂涌至歐洲購物,但隨之而來的銷售額與利潤會因歐洲奢侈品公司的提價而變得蕩然無存。
中國奢侈品的售價比歐洲要高很多,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征收的進口關稅。歐洲征收的奢侈品增值稅約為17%,而在上海,它們卻要交17%的增值稅、11%的進口稅以及20%的消費稅。路易維登首席財務官蓋恩伊告訴投資商,面對如此處境,體現出“靈活性”顯得至關重要,此舉被分析師們理解成是公司準備提高歐洲市場的產品零售價。
梅曼與盛富證券另一分析師、同事于爾根•庫伯(Jürgen Kolb)認為:由中國消費者到歐洲購物帶來的頂線增長(top-line growth也稱為營利增長,即營銷效應所產生的收入增長)與盈利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相當有限,而且很容易從其它方面得到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