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現場臺北故宮文創合作社總經理何春寰女士文博會富春山居館接受記者采訪
制作故事:
最小的方寸 最大的承諾
中金國禮人對于印章有種描述:最小的方寸,最大的承諾。2月23日,當合作雙方,在合同上簽下名字,蓋上印章時,是一種承諾,印章面積很小,但一諾千金。
劉發枝正是以這樣一種心態來面對這次合作。
國內市場上,黃金制品有些還停留在以材質論價值的階段,沒有高附加值。當同行得知,中金國禮想投入巨資,制作原畫大小的黃金富春山居圖時,非常吃驚:據推算,這樣一件作品,單是使用的黃金材料價值就達5、6千萬,還有設計、配套開發、人工投入,又是近千萬的投入。
事實上,從去年6月開始,中金國禮一邊在爭取授權,一邊已經著手作品的創作。整個《富春山居圖》合璧版的創作周期是十個月。為了保證進度,中金國禮在沒有正式拿到授權的情形下,已投入巨資進行創作設計。這意味著,如果授權沒有拿到,這些投入都會“打水漂”。
但是,能夠以文化藝術黃金藏品的形式創作再現這樣有意義的傳世之作,讓更多的國人能夠領略它的魅力,劉發枝覺得,一生能做一件這樣“癡狂”的事,也是有意義的。
《富春山居圖》藝術黃金合璧典藏版的創作團隊是由劉發枝親自擔綱,并從金龍珠寶集團中挑選了十多位精英設計師組成。首席設計師是一位在行業具有三十多年的資深工藝大師,設計總監是一位年輕有為的資深設計師,并且邀請了兩岸多位藝術大師擔當指導,包括了國畫、木雕、寶玉石等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
作品在設計階段進行了為期3個多月的調研,創作團隊兩次飛赴臺灣,翻閱了大量黃公望及富春山居圖作品的相關資料,一共設計了百余款方案,最終選定3件初稿作品進行深化和修正。
《富春山居圖》藝術黃金合璧典藏版經創作團隊數位工藝大師之手,終于面世。在啟運前往參加第八屆深圳(國際)文博會之際,眾人依依不舍的看著作品拆裝,裝箱,不停的提醒工人小心再小心。臨行之際,還在一而再的叮囑市場部人員各類注意事項。一位工藝大師說“現在我們的感受就好像是自己十月懷胎,來到世上的寶貝孩子,要被人抱走一樣難受。”好幾位工藝大師用手輕輕撫摸包裝箱的時候,眼睛已經微紅濕潤
情感篇
小故事之一:富春江悟道
面對創作再現傳世之作的巨大壓力,創作團隊曾一度陷于困惑。最后劉發枝親自帶著創作團隊三赴浙江富春江,一是緩和高度緊繃的情緒,二是切身體驗當年黃公望的感受,行走于浙江桐廬縣的富春江鎮蘆茨村的鄉間小道,在茶農的院子與涼亭間品嘗富春江水與新茶,席座于江上船頭,放眼寂靜的疊嶂山巒,看野鴨戲水…
創作團隊成員有些焦灼的情緒慢慢得到緩解,心境趨向平和,心中《富春山居圖》黃金版逐漸清晰。這不正是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所蘊含的人生哲學嗎!人生長河有起有伏,或低迷或高昂,或成功或失敗,經歷波瀾于輝煌之后,我們要追求的不正是這樣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平靜空靈的人生境界嗎?
小故事之二:拜訪大師
研發期間,工藝環節出現一個技術難題。經人介紹,在預約等待了兩周之后,劉發枝帶著設計總監前往杭州拜訪一位頗負盛名的大師。為了第二天一早能見到大師,提前一天就到了杭州。出發時考慮到杭州如同西湖一般有名的堵車,提前出發,結果大師已不見蹤影,被告知臨時有事去了別的地方。無奈之下,劉發枝又帶著設計總監趕往別處,在折騰近三個小時后終于得見大師。大師事務繁忙,只給了劉發枝10分鐘時間,毫不客氣的指出理論可行,技術上存在諸多難點,認為中金國禮的一些想法就是異想天開,然后便禮送一行人離開。回到深圳,劉發枝召集相關團隊成員,幾近低吼的宣布,“我們要給人看看,什么叫不可能!”最后,問題得到圓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