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因文博會結緣跨越海峽的合作,天時、地利、人和,是合璧版黃金《富春山居圖》得以誕生的條件。在兩岸交流不暢的時期,臺北故宮與內地的企業,是無法實現合作的 。
《富春山居圖》藝術黃金合璧1:9典藏版
《富春山居圖》藝術黃金合璧1:9典藏版背面
一年前,他們結緣相識于第七屆文博會;,一年后,第八屆文博會,他們推出了合作的黃金版《富春山居圖》。
一方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方是還不為外界熟悉的文化藝術貴金屬藏品企業—金龍珠寶集團旗下中金國禮文化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間橫跨著臺灣海峽。
因文博會而結緣,更因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在兩岸交流越來越開放和便利的趨勢下,令雙方在一片空白的文物藝術品合作開發領域,開辟了一片新藍海。
這是臺北故宮第一次授權中國內地企業開發館藏珍品,這個零的突破,凝聚著兩岸中國人的無限情感。
《富春山居圖》藝術黃金合璧1:1典藏版實物圖
《富春山居圖》藝術黃金合璧1:9典藏版實物圖
心愿:讓更多的人親近國寶名畫
臺北故宮館藏69萬余件文物珍品,是一家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博物館,翠玉白菜、富春山居圖等珍品,令大多數到臺灣旅游的大陸同胞都慕名前往一探,參觀結束時,買一只翠玉白菜的手機鏈帶走,也是到臺灣一游絕佳的紀念品。
北京故宮、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機構近年的藏品開發已成規模,臺北故宮同樣如此,但內地的企業與臺北故宮的合作,還是一片空白。物理上的臺灣海峽容易跨越,但兩岸的合作需要跨越的制度鴻溝,讓眾多內地企業因此望而卻步。
2010年11月,有家內地企業決定,不管有多少困難,一定要成為內地與臺北故宮合作開發館藏文物的第一個吃螃蟹者。
這家公司就是金龍珠寶集團旗下的中金國禮,一家位于深圳的以開發和推廣貴金屬文化藝術藏品為主業的企業。
2011年3月,中金國禮董事長劉發枝到臺北公干,因為偶然的原因,認識了臺北故宮的銷合社總經理何春環。一行人在臺北故宮受到款待,席間,聞悉劉發枝是做貴金屬文化藝術藏品的,得知中金國禮正在嘗試突破以往貴金屬藏品的市場價值主要取決于用材的價值的現狀,期望通過創新增加貴金屬藝術藏品的附加值。何春環拿起了一份點心:“劉總,嘗嘗我們的黃金小點。”那是一份食用金箔制作的點心,彼時,臺北故宮正在做一個黃金文化的專題展,包括黃金點心,都是配合那個專題展覽開發的配套產品。何春環用這份點心啟示了劉發枝:除了貴金屬本身的價值之外,能不能賦予它更多的文化價值?
劉發枝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歡迎何總到深圳蒞臨企業參觀指導。
緣份瞬間即至,2011年5月,何春環率故宮團隊來深圳參加第七屆文博會,再次見到劉發枝。盡地主之誼,劉發枝和執行董事何倩女士熱情地接待了何春環一行。何春環的母親是重慶人,與重慶人何倩又是本家,二人一見如故。合作的事宜被機緣帶到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