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么這么少?”
一月八日下午1點20分,記者到達拍賣會現場時,能容納120人左右的會場中,只有37人就坐。
拍賣開始后,又陸續有人進場,但人數最多時也沒超過50人。到場的一些人自言自語一句:“人怎么這么少?”
拍賣會從玉器類開始,盡管拍賣師一直在調動現場氣氛,但直到第12件拍品時,臺下才有競拍者舉牌,并以起拍價成交。標的為500萬元的綺羅翡翠,雖被玩家認為是翡翠中的極品,但是無人問津。當天拍賣的玉器,成交率11%,并且基本上以底價成交。
之前被視為本次拍賣會亮點之一的關山月《大地回春》圖,以500萬元起拍,經過10輪的叫價后,被79號競拍者以1000萬元的價格拍得,這一金額占到本場拍賣總交易金額的20%。
在中場休息后,回到會場的競拍者不到30人。但當造像、唐卡和法器等這些屬小眾拍品叫價時,現場卻意外地熱烈起來。其中編號為045號的唐卡從20萬元低價開始,幾番叫價到45萬元后,“079號”競拍者直接叫價到60萬元,將其收入囊中。另外,底價為380萬元的御制水晶鏤銀嵌寶骨制神面法器,最終以610萬元成交。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對于本次拍賣結果,現場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寧波裕景收藏公館藝術顧問鄒平朝認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他向記者分析說,從現場情況看,雖然流拍的拍品數量超過半數以上,現場也沒有想象中熱熱鬧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寧波的競拍者沒有盲目地相互競價,這種理性,是需要提倡的。
對于造像和唐卡之所以被熱捧,鄒先生認為:一是因為這類拍品在寧波的拍賣市場很少出現;二是與個人投資收藏喜好有關。
本場拍賣會主辦單位一位姓李的負責人在拍賣會結束后說,剛剛接到濟南同行的電話,他們同日的拍賣會也遇冷。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一些原先熱衷奔忙于拍賣會的“大佬”們信奉“現金為王”,選擇了“冬眠”。
中途退場的玉器收藏愛好者孫先生則認為:“寧波的城市屬性注定了拍賣會的成敗。就我個人而言,所謂‘財不露白’,我不會在本次拍賣會上出手。另外,寧波不僅需要拍賣市場的培育,也需要建立一個對拍品鑒賞的平臺。這不僅能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也能避免一些因盲目而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