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件清乾隆時期的玉蕾耳罐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拍出1018萬元港幣,這件玉蕾耳罐寬15厘米,白玉質,斂口,圓腹,下承花形足。肩及近足處琢花葉紋,兩側對稱飾一含苞待放的花蕾為耳,底雕盛開的花朵為足。此前還有過一件清乾隆御題詩貝式玉璽,在香港蘇富比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以924.64萬元港幣成交。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神秘名字——痕都斯坦玉器。
再現失傳痕都斯坦玉
據史書記載,痕都斯坦一名最早見于《元史》。痕都斯坦的地理位置,國內曾有多種說法,據故宮玉器專家周南泉研究員考證,產地多為巴基斯坦、伊朗,少數來自土耳其。其特點是可雕琢性高、變化多,色彩均為天然,在數量上青玉居多,而在質地、價值上無疑當數白玉。當和田玉已經普遍以克計價的年代,“天下玉家”獨辟蹊徑,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地區發掘了失傳多年的痕都斯坦玉。
盡管痕都斯坦玉的名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稍顯陌生,事實上這一玉種流入中國已數百年。據記載,乾隆年間,大內和私人收藏中,就存有為數眾多的痕都斯坦玉。根據海內外公認的痕都斯坦玉第一權威專家、臺灣故宮研究院鄧淑萍考證,該玉實為出產于北印度和古土耳其的伊斯蘭玉器。乾隆年間,這些玉器通過新疆回族大吏的進貢得以入京,深得皇帝喜愛,痕都斯坦玉的命名就是乾隆欽定的,當時因為他平定天山,娶了香妃,非常喜愛這些做工精美富有異域風情的玉器,痕都斯坦玉因此身價飛漲。
值得一提的是,痕都斯坦玉原本就是作為實用器而存在的,比如碗、杯、碟、茶壺等。
古老玉石大可聯通生活
在上海觀賞石協會常務副會長俞瑩看來,當玉器進入現代家居生活,其實也帶來了一種嶄新的理念。玉器凝聚著文化、象征著智慧、孕育著財富、充滿著通靈。可以這樣說:居家有玉,富貴吉祥。傳統玉文化和現今生活方式的融合,不僅現代時尚,更富含玉文化的傳承。
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朱順龍解釋,奢侈品的概念來自西方,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奢侈品的消費是一種高檔消費行為,奢侈品這個詞并無貶義。“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不過,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來自西方的卡地亞珠寶、勞力士手表、LV箱包、萬寶龍鋼筆等夠得上奢侈品,中國本土始終缺乏奢侈品品牌。”
在朱順龍看來,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玉器卻一直沒能形成品牌經營,僅以質地好壞、分量輕重論價,還停留在較低的銷售層次,殊為可惜。“卡地亞、蒂凡尼等世界頂級品牌的鉆戒為什么賣得那么昂貴?這不是因為它們銷售的鉆石或鉑金多么稀有,而是因為品牌的高附加值。比如它們與皇室有著不解的淵源、有著代表尊貴富有的品牌魅力。我覺得中國的玉器不妨走奢侈品品牌化路線。”他認為玉器有足夠的能力在高端瓷器市場中分一杯羹,比如用玉石制成的果盤、色拉盤完全可以取代高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