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華工曾在這里當苦力
清朝時期從福州被騙上船的華工
歷史上華工在南非金礦亦留下血淚。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布戰爭”(英國和南非當地荷蘭人后裔布爾人的戰爭)結束后,整個南非經濟趨于崩潰,政局動蕩。英國官員認為,要使南非政局和經濟恢復正常,應先從恢復礦業著手,為此就必須從中國或日本引進身材矮小、吃苦耐勞的勞工。有些媒體甚至這樣描寫華人:“頭腦發達,擁有美國北方人的沖勁和機智,猶太人的理財和經商的能力……”
由于雇用大批華工,勞動效率直線提升,黃金產量竟猛增一倍。為了最大限度壓榨剩余價值,金礦礦主先是故意壓低以前白人員工的薪水,延長工作時間,降低居住條件,減少醫療補貼,從而迫使白人自動離開。然后再要求政府大量輸入華工。由此形成數十萬沿海華工遠渡重洋赴南非淘金的熱潮。
被忽略的華工血淚史(是一本書)
有壓迫的地方自然就有反抗。史料表明,從1904年6月至1905年6月的一年間,華工奮起反抗28次,而在1905年至1906年間,華工反抗尤為激烈。這引起南非乃至英國政黨間的激烈斗爭,并給那些反對引進華工的派別以口實。加之南非德蘭斯瓦爾公眾舉行大會,抗議虐待礦工,強烈要求廢除此種華工制度,從1907年起,華工開始大批返國,到1910年2月最后一批契約期滿的華工撤離南非,留下的華工僅有3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