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是奴隸市場、交易所、劇院及妓院的詭異組合。在這種結合投機買賣、猜疑算計以及奪寶游戲的稀有娛樂中,一個孤立的社會階級上演著高度結構化的儀式,消費行為及上流社會的規范在眾目睽睽下被大肆操弄。
達蒙-赫斯特的鯊魚作品
“拍賣是劇場和賭場參半的行業。”一位蘇富比的老板曾如是說。
《身價四億的鯊魚》(以下簡稱《鯊魚》)有一個副標題:當代藝術打造的財富傳奇。四億是臺幣,折合人民幣不到一億。此書英文原名為:THE$12MILLIONSTUFFEDSHARK: THECURIOUSECONOMICSOFCONTEMPORARYART。直譯似乎是:一千兩百萬美元的剝制鯊魚:當代藝術的怪誕經濟學。 Curious一詞在這里含有稀奇、荒謬、難以理解的意思。
1991年,年僅二十六歲的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DamienHirst)接受廣告大佬、收藏家沙奇(CharlesSaatchi)兩萬五千英鎊資助,負責制作一件鯊魚作品。赫斯特大學期間曾經在太平間打工,可謂“老于此道”,他隨即打電話給澳洲海岸郵局,委托征購鯊魚。赫斯特花費四千英鎊買到一條十五英尺長的虎鯊,用冰塊包裝運到倫敦又費兩千英鎊,并指導技師將鯊魚用福爾馬林浸泡在一個巨型的玻璃水族箱中,這樣就成了一件“雕塑品”。作品的名字創意十足《生者心目中無謂之死亡恐懼》。鬼才沙奇總共用五萬英鎊買下這件“雕塑”,在當時成為笑柄,報章嘲笑他“五萬英鎊買條魚,恕不奉送薯條”。結果,十四年以后的2005年,經過名牌畫商(高古軒)和品牌拍賣公司(蘇富比)的兜售,鯊魚以驚人的一千兩百萬美元賣出。媒體不但再次大跌眼鏡,梵高老師要是在世,估計要吐十次血呢。
這就是本書的開場。作者唐-湯普森(DonThompson)是一位經濟學家、商學教授,任教于倫敦經濟學院、哈佛商學院與多倫多約克大學書利克學院(SchulichSchool,YorkUniversity)。2005年,他因受暢銷書《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的啟發,萌生撰寫《鯊魚》的念頭,試圖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當代藝術品動輒天價的背后原因。
說來慚愧,我曾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英國佳士得(Christie"s,又譯克里斯蒂)拍賣公司工作五年,期間也學到不少東西,后來又在相關圈子混跡。但一直待得拜讀此書后,拍賣圈的許多疑竇,當代藝術的價格操縱方式,乃至種種運作花招和潛規則,方始感覺豁然開朗。
為了撰寫本書,作者花費兩三年的時間遍訪圈內高人,得到許多畫商、拍賣公司專員、其他藝術界人士以及各領域前高層主管的熱心協助和鼓勵,獲取非常直接的內幕消息,許多八卦真是爆料。當然他也有碰壁的時候,少數畫商拒絕回應他的問題。同時,他仔細搜羅二手材料,尤其在數據統計和分析方面充分顯示出一個經濟學家的擅長。
作者自稱本書“旨在成為一場當代藝術市場的深度游記,而非學術參考書”。故而寫得淺顯易懂,趣味盎然,一點不泛書酸、掉書袋。這也是我花兩個晚上,幾乎一口氣讀完的原因。全書分二十三個章節,從鯊魚這件天價藝術品的拍賣,引出當代藝術市場這一生態圈,或者說是“食物鏈”的方方面面。
“在當代藝術界,如果你不是知名品牌,就什么都不是。”作者首先探討了當代藝術的品牌效應及收藏家們對藏品安全感的強調,這就是眾多收藏家光顧名牌畫商,到名牌拍賣公司競投,參觀名牌博覽會,追逐名牌藝術家的根本原因。“品牌塑造是企業、顧客以及媒體,經過長時間共同創造出來的整體經驗值,而巧妙的市場行銷和公關都是強化此一經驗值的手段。”“品牌權威常能取代(或加持)客戶自己的美學判斷。”“有錢人真正想要的,是經濟學者所謂的"地位財" (positionalgoods)可以向全世界證明他們真正富有的東西。”
當然,拍賣會作為市場的核心主軸,書里的著墨尤多。作者以夾敘夾議的筆調講述了名牌拍賣會夜場的光鮮表象及其幕后殘酷競爭的實質,拍賣公司之間蘇富比和佳士得為了重要拍品如羅思科(MarkRothko)作品拍賣權的爭奪,雙方行使的保證金價格戰,以及全方位的行銷策略等等。藝術記者凱莉說: “大型拍賣公司的手段包括喝酒、吃飯、博感情、電話拜訪、估價、貸款、價格擔保、印制單件作品目錄、雇用委托人的子女等等。”具體地看還遠遠不止這些。
為了爭取重要拍品上拍,拍賣行競相給出優厚的價格擔保,甚至倒貼傭金也愿意。2004年,有一個惠特尼收藏品拍賣,里面有畢加索的《拿煙斗的男孩》,兩大公司為此大打價格戰,開始是佳士得爽快答應減免委托傭金,而蘇富比不但砍了自己的傭金,還答應奉送極高比例的買家傭金,并承諾在全球幾個大報上刊登四頁全彩廣告。到最后,這套收藏在蘇富比拍出兩億美元,光《拿煙斗的男孩》就在當時創下一億零四百萬美元的拍賣紀錄。一場拍賣下來,蘇富比的利潤恐怕有限(搞不好還賠錢),但得到極大的宣傳和聲譽,而且帶動同場拍賣的其他藝術品價格上揚,大家都來搭順風車,一流買家云集,所以總體的利潤還是非常豐厚的。而1997年,為爭取著名的甘茲(VictorGanz)夫婦收藏品,面對凡事干預的委托家屬,佳士得真是達到卑躬屈膝的地步,幾乎什么條件都答應,甚至答應買下甘茲在紐約的公寓(后來以低價轉賣出去,賠了不少錢)。要不是最后這批收藏品成功拍賣,佳士得為此砸下去的幾千萬美元就打水漂了。在這里我們不能不佩服時任佳士得全球總裁戴維治(ChristopherDavidge)的非凡魄力,就是他的前瞻眼光和雄才大略,使佳士得早在1994年就進入大陸,搶灘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