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珠寶業內不乏大鱷:金龍、粵豪、明牌、潮宏基、中國黃金、山東黃金…同樣的,珠寶業內也絕不缺乏名牌:老鳳祥、千禧之星、戴夢得、簡金品、吉盟、周大生…但是,珠寶業內有誰可以挺直身板說,我們是一個“品牌”嗎?恐怕很少!筆者今天敲響的,就是“鍛造品牌”這口大鐘,謹希望起到一點微薄的警醒之音。
筆者的引言想必已經戳疼了諸多品牌領導人的內心。那么,筆者為何要冒著天下大不韙這樣評價呢?因為,筆者所提及的品牌至少還沒有一個敢站出來說,我們做的比周大福、周生生、謝瑞麟要好,當然就更不要提卡地亞、蒂凡妮、梵克雅寶了!意識決定形態,目標決定方向!仔細分析下來,筆者認為國內珠寶業的老板們最缺乏的就是決心、耐心、專心、細心!沒了這四顆“心”,鍛造品牌也就自然成了空話。
品 牌 之 決 心
缺乏什么的決心呢?肯定不是缺乏賺錢的決心!我們可以看到曾幾何時的深圳珠寶圈,動輒派出一大批市場經理,全國四處撒網快速擴張,企業手冊上的加盟商一下從深圳蔓延至全國各地。其陣勢不減當年成吉思汗之勇,大有殺過萊茵河踏平歐洲的氣勢。當然,其結果卻往往還不如蒙古帝國的1%,因為多數四處招商圈錢的公司往往第一年開多少店,第二年最多第三年就死多少店。攻城不守城是蒙古帝國的做法,也像是今天國內珠寶公司的真實寫照。
其實,就實力而言,麥當勞與肯德基如何?其背后都是以世界500強企業為依托,尚沒有每年發飆式的開店。那么國內的珠寶企業又有多大的胃口一下占領全中國市場呢?市場督導與市場指導支持嗎?貨品開發與貨品供應支持嗎?品牌維護與品牌跟進支持嗎?什么都不支持,那這么多深圳老板都在干什么?其實,誰都不傻,他們一點也不缺乏賺錢的決心,他們缺少的是做大、做強品牌的決心!他們要的就是快速拓展、快速開店、快速圈錢!這也就不難聯想起2004年焦點訪談的一則欄目主題了:招商=圈錢!
鍛造品牌是一個艱辛的歷程。和很多行業一樣,珠寶圈的老板們也一直不敢正視這個問題。80年鍛造了周大福的品牌、163年鍛造了卡地亞的品牌、400年鍛造了麥蘭瑞的品牌…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國際奢侈品大牌的輝煌與極高的溢價能力都不是三、五年就成形的,他們經歷了太多的風雨滄桑,但是他們卻有著一顆鍛造品牌的決心——保持高貴、堅守承諾、注重細節,并且不以外界的環境而輕易改變自己的品牌路線!
如筆者前面所言,意識決定形態,目標決定方向,開始的時候缺乏做品牌的固執與偏執,到了現在才逐漸要開始改觀,卻已發現有些力不從心了。這并不是說這一類企業缺乏資金實力,而是說船已經很大了,很難調頭了。做品牌的人造的是航空母艦,而做招商的人造的是客輪,品牌的提升不會因為你裝了幾門艦炮就成為航空母艦了。如是而已。
品 牌 之 耐 心
缺失決心就意味著缺乏耐心。因為中國的企業(包括珠寶企業)都普遍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快速占領市場階段,各企業都給市場經理們打了一個超級強的“興奮劑”——每開一家店就獎勵幾千乃至幾萬元。真正讓國外優秀企業笑話的是,國內幾乎沒有幾個珠寶企業提出:讓每家店都開成功,并且形成永續贏利能力獎勵多少錢的。于是,就出現了只有開店的人,沒有跟進的人。隨后就出現了以下的一幕:品牌商天花亂墜的哄加盟商上船,上船后自己又去找船了,加盟商到了河里迷失了方向,然后就四處漂流四處亂闖,闖好的能找到一個歸宿,闖不好的就翻船了,最后個別翻船的人拼命游到了岸邊,就又被另一個品牌上騙上船了…逐漸的,加盟商開始對品牌商喪失了信心,再也不敢上船了。
這不是可笑的故事,而是真實的寫照,是珠寶業浮躁的具體表現。不要光看人家金龍收購了金至尊、也不要光看人家潮宏基上市了,自己就猴急猴急的要效仿人家。國內的珠寶業本來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每個企業的路線與背景本就有天壤之別,搞不好就很容易東施效顰。拿山東的世紀緣來說,人家一沒有要上市,二沒有收購別人,三都沒有參加過珠寶展,踏踏實實的做品牌也不是把加盟商開到600多家了嗎?
當然,鍛造品牌不是口頭上說說,改一個核心廣告語,或者參加幾次深圳珠寶展這么簡單。打造品牌需要持續的廣告投入、打造品牌需要不斷汲取國外精華來升級店面、打造品牌需要敏銳有效的公關策劃、打造品牌需要持續不斷的市場維護與督導、打造品牌需要銳意進取的產品開發與調研…太多太多,都需要耐心,這是一種堅持,更是一種偏執。筆者始終相信,成功的人往往是偏執狂。人如此,品牌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