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巧奪天工,盡展中國風
盡管近年來拍賣記錄表明,外國人越來越能欣賞翡翠之美,但不可否認,還是中國人最能理解翡翠的獨特魅力,中國也仍然是翡翠的主要市場,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只能在香港的拍賣會中一見翡翠的倩影。也正因為如此,翡翠的造型中無一不流露出中國文化和習俗。
57顆vivid emerald green的翡翠珠子
千百年來佛文化元素一直是玉石擺件和掛件最常借鑒的靈感來源,翡翠亦如是。除了翡翠的品質,佛像雕件最為重要的是法相,現以最常見的翡翠佛像雕件觀音菩薩和彌勒佛為例。
彌勒是梵語Maitreya 的音譯,原為婆羅門姓氏,意為“慈愛”。相傳彌勒佛是未來佛,將于未來降生人間,拯救眾人擺脫一切苦厄,是我國最早和最為普遍信奉的佛教神祗之一。彌勒佛的外形源于五代時期后梁的僧人契此,寬額大腹,終日笑口常開,號召世人寬大為懷,凡事樂觀豁達。因此,除了外貌特征,彌勒佛雕件必要能刻畫出如皮球般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和意態可掬的笑容,完全呈現出“大肚能容,開口便笑”的特點。2009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的精雕翡翠彌勒佛外形豐盈飽滿,老坑種翡翠色澤均勻純正,晶潤通透,將彌勒佛無欲無垢的心境襯托得天衣無縫。
精雕翡翠自在觀音
與彌勒佛不同,觀音菩薩有諸多法相,或為威嚴的千手千眼觀音,或為莊嚴的白衣觀音,或為樸素的提籃觀音等等。與上文中所提到的精雕翡翠彌勒佛同一石料中切出的還有一尊精雕翡翠自在觀音。既名為自在,最顯著的特點當然是自在寫意的神態。這尊精雕翡翠自在觀音以右腿曲蹲的半跏姿態坐著,未結印的右手輕擱在膝蓋上,意態閑適,自在隨和的神韻展露無疑。更為難得的是,觀音面相豐腴,慈眉善目,嘴角微微露出祥和的微笑,更在莊嚴的寶相中隱含三分逍遙出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