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全球戰略咨詢公司貝恩在上海發布《全球奢侈品市場報告》,報告稱,2008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規模約為86億美元,而2009年可望增至96億美元。普華永道則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會成為全球奢侈品的最大買家。
籠統而龐大的奢侈品消費人群對面,站著更多清晰的面孔。他們是奢侈品公司、代理商、貿易公司、五星級酒店、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和中國商業逐步開放的條款與文件。
“這是消費者和商人們共同創造的市場,”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飛說,“奢侈品在中國市場的起步與盛況,與中國零售業的發展相輔相成。”
從600元外匯券的領帶開始中國的奢侈新貴們有很多理由記住上世紀70年代末。1979年,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受邀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舉辦了僅限專業人士參加的服裝表演,8個法國模特和4個日本模特,為中國的“美學開放”走了第一場show。
奢侈品牌的震撼由此開始。1980年代,夢特嬌、鱷魚、老人頭、花花公子相繼到來,人們腦子里開始有了“品牌時裝”的概念,它迅速吞沒了幾十年來的藍布色調,服裝制造廠也開始依葫蘆畫瓢追逐時尚,各色服裝店還掛上了“某某時裝”的牌子。
此時的大洋彼岸,伴隨著經濟繁榮與美國消費主義興起,原本專為王室與世襲貴族等上流社會服務的奢侈品,有了更為廣泛的市場。1985年,世界富豪伯納德·阿諾特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正苦苦掙扎的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成為金融資本介入傳統奢侈品家族企業的標志。此后,LVMH,歷峰、PPR等大集團逐漸形成,奢侈品消費開始在全球范圍蔓延。
當時,奢侈品集團盯準的對象是美國與日本。在中國,只有香港和內地沿海的貿易公司零星經營奢侈品牌,一些品牌甚至通過走私進入中國內地上流社會,真正知道這些品牌的人并不多。從事國際旅游行業的Anne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1989年朋友送了路易威登的包,我看著顏色老氣,轉手送給了保姆。當知道它價格奇高之后,才從保姆手里要了回來。”
直到1990年代,依托有外資背景的五星級酒店,奢侈品才登堂入室進入中國的主流社會。北京王府半島酒店依照香港半島酒店購物廊的模式,將酒店的地下一、二層辟為精品廊,開始出售高檔商品。
1991年8月8日,杰尼亞在精品廊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奢侈品直營店,購買的人必須使用外匯券(FEC)。當時從事酒店行業的張朝陽女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那時候,出入五星級酒店的不是外賓,就是有地位的人。”
開業當天,張朝陽陪同英國朋友買了一條領帶,600元的外匯券。“貴,但是很特別。當時的店員告訴我們,杰尼亞的領帶必須用自己的系法,這樣,別人一看就能辨別出品牌來。”更具備辨別特征的顯然是路易威登的獨特LOGO。1992年,路易威登也在“王府地下”開設了中國內地第一家專賣店。1993年,巴寶莉在上海希爾頓酒店出現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