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的故事
暗沉的小木格地板,雕花的紅木桌椅,不斷縈繞的老上海舞曲。一些非常中國的元素組成了“上海灘”(Shanghai Tang)專賣店的統一標識。
這個誕生于香港,用上海地名的中國品牌,是由香港某著名慈善家的長孫鄧永鏘于1994年創立的。創立初始,鄧特意招攬了12位自20世紀初就以精湛縫紉手工而聞名的上海裁縫師傅加入。正是這些手工師傅的技藝,以精美的旗袍將老上海30年代的浪漫風情經典重現,“上海灘”瞬間成為一代唐裝的經典。
只是,人們并沒有想到,短短十余年,“上海灘”會成為全球中裝知名品牌。這得益于2000年的一次收購。
2000年,“上海灘”被瑞士著名頂級品牌集團歷峰(Richemont)看中并收購。作為全球第二大的奢侈品集團,歷峰旗下擁有卡地亞、登喜路、伯爵、萬寶龍等一批奢侈品牌。
“可以說,是歷峰的介入才讓我們逐漸邁向世界頂級品牌。”“上海灘”上海區總經理凌嘉城說。
在“上海灘”執行主席雷夫逸(Raphaelle Masne)這個著名“操盤手”的運作下,“上海灘”制定了世界級奢侈品的定位,并由原先的純粹中式風格轉變為中西合璧。
在雷夫逸看來,時尚產品和奢侈品最明顯的區別就在于時尚品牌產品單一,而奢侈品牌擁有諸多衍生產品。“像范思哲、阿瑪尼、芬迪等,都有在服裝領域以外的產品,中國的消費者對此不一定熟悉。”雷夫逸說。
因此,“上海灘”也在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而且,以字畫、京劇臉譜、游牧民、紫禁城為主要圖案的中國元素,不僅用在了服裝上,而且還用到了從手表到小鬧鐘、瓷杯、T恤、浴袍、拖鞋、文具、茶具、雨傘、絨毛玩偶和豪華寢具等日常用品上。
誰為中國符號做嫁衣
“成就一個世界認可的奢侈品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要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積淀起一個品牌的內涵和傳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的孫一民副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孫是該學院“奢侈品與時尚行業管理”項目組的負責人。
另一方面,建立一個品牌需要花大量的金錢、時間和力氣,但中國的商人往往著眼于短期目標,缺少培育奢侈品品牌的文化涵養。“他們不愿投入,他們想要快速回報。”一位國外著名奢侈品牌的負責人士說。
專業隊伍的缺乏也導致中國很難出現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現在中國奢侈品管理人才非常短缺。”孫一民告訴本刊,“對我們這個項目培養出來的職業經理人來說,他們未來的就業更多還是到國外品牌中去,本土的奢侈品行業目前力量太弱了,因此要說讓他們為本土品牌服務,還是不太現實。”因為品牌管理的缺乏,中國的消費者面對一些所謂的奢侈品如高級茶葉、紅木家具等,大家好像都是拿來當收藏品,而不是單純的消費品。
盡管前路漫漫,但人們對于中國本土奢侈品的勃興仍抱有信心。
“深厚的文化底蘊將為中國的奢侈品產業發展提供非常豐富的品牌內涵。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不僅僅是世界奢侈品的主要消費者,他們還將創造眾多世界級的奢侈品品牌。按照中國的國力和中國企業家的市場意識,中國奢侈品品牌風行世界是可以預見的。”世界奢侈品研究中心分析師顏士斌對本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