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的消費群不光是有錢人
無論是從傳統上還是直觀上,人們都認為奢侈品的消費群是有錢人。然而事實并非那么簡單。奢侈品的消費群有三類:一是既有品味又有錢的人;二是有錢卻缺少品味的人;三是有品味卻不是很有錢的人。
筆者有過一個實踐案例。青島某高檔百貨商場,定位是青島最高檔的服裝、用品和飾品商場。諸如LV、Dunhill、江詩丹頓這樣的奢侈品牌一應俱全。然而開業后很長時間,經營狀況一直不好。經過我們的市場調查,才發現,該商場在定位上出現了“一廂情愿”。
原來,青島最高端的收入群體并不來該商場消費,而是直接雙飛香港旅游購物。那么,來該商場消費的是什么群體呢?反而是中等收入的普通白領階層。而且通過會員卡消費記錄顯示:相當高比例的會員一年只有一次消費記錄。而這些消費者來這家商場奢侈消費的時間大多與她們的生日、結婚日等重要時間重合。
這個時間重合說明什么呢?說明普通消費者同樣有對奢侈品的現實需求。正如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誰家過年還不吃頓餃子?所以,許多看似奢侈或高端的產品,平時不是其消費群的消費者,在重要的節日,也會有奢侈或高端的消費。或許她們一年乃至一生才奢侈一次,然而,一次就足以奢侈一年或一生。
盡管這類中等收入的普通白領階層并不是奢侈品的核心消費群,然而,由于這個人群基數龐大,其對奢侈品的消費潛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這應該給奢侈品牌以啟發:危機下,在緊盯“有錢人”這樣的核心消費群的同時,應該積極拓展基數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市場。盡管這個群體同樣會受到危機的影響,然而,畢竟是一個更為龐大的消費群。這個群體的1%就遠遠大于高端收入群體的10%。
奢侈品拓展這個市場,筆者的觀點,不是開發低端產品,而是應該豐富單件商品價值較小的商品,比如,一款女士愛瑪仕提包價值43000人民幣,單件商品的價值是很大的,如果開發更多價值在4300-10000元以內的錢包,就更加適合這個人群。而這個價位的錢夾在所有同類產品中同樣是奢侈品。這樣的選擇可以一舉兩得。既可以避免品牌下移的損傷,又可以贏得更大的市場。
奢侈品:三大密集型行業
奢侈品是典型的品牌密集型行業。品牌是奢侈品的生命。給生產者和銷售者帶來超額的品牌溢價,給消費者帶來超值的品牌享體驗與滿足,正是奢侈品品牌之“奢侈”所在。在危機下,無論品牌策略如何調整,都不該逾其品牌原有定位的“雷池”。
奢侈品行業還是典型的廣告密集型行業。像LV一只Neverfull手袋的售價為665美元,其材料成本約為100美元,但是宣傳、廣告費用卻能達到150-200美元。很多公眾人物為奢侈品牌當代言人的費用都在7位數以上。
危機下,奢侈品品牌不見得減少自己的廣告投入,然而卻應該改變自己的投入方向和投入結構。 貝恩公司報告顯示,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奢侈品消費不斷增長,預計未來5年內將增長20%到35%。所以,把廣告投入更多的向這些新興市場傾斜應當是明智之舉。
奢侈品還是資金密集型行業。盡管奢侈品的廣告宣傳費用已經占據了很高的比例,不過,這個數字和滿世界專挑最貴地點開設專賣店的費用比起來,還不算什么。Hermes在北京的旗艦店租期10年,僅100平米的外立面的裝修就耗資600萬元,據說它在未來的5年內,還打算在中國開50多家這樣的店鋪。
所以,應對危機,對奢侈品牌來說,除了品牌策略的調整,廣告投入策略以及整個資金運作策略應該多管齊下。
(編輯:crys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