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這些銅鍋,為什么從廚房里跑上大殿了呢?還得從兩個大人物說起,一位是黃帝,另一位是大禹。傳說,黃帝曾取首山之金,鑄造了三尊大鼎,三尊大鼎分別鑄了“天、地、人”紋飾。大禹也曾收九牧之金,在荊山腳下鑄造了九尊大鼎,希望這九口造型奇特的“銅鍋”象征天下九州。據《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大禹把天下版圖劃分為“九州”,分別是:冀州(河北、山西、遼寧)、袞州(河北、河南、山東交界處)、青州(山東、遼寧一部分)、徐州(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揚州(淮河以南,東南至大海)、荊州(湖北南部、貴州、廣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陜西南部、四川、云南、貴州北部)、雍州(陜西、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這九個州的長官紛紛向中央進獻青銅,大禹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尊大鼎,工匠們將天下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在銅鼎身上。為了讓人們小心翼翼、踏踏實實地生活,九鼎表面,還刻意鑄造了“魑魅魍魎”的猙獰形象。其中的潛臺詞很明顯:惟有對這些神秘的圖騰提防、敬畏,才可順風順水,遠禍全身。
大禹“九鼎”,名氣很大,這套青銅器,標志著中國結束了荒蠻時代,步入了文明時代。鼎,由此從廚房里跳出來,登堂入室,變成了極具象征意義的“傳國重器”。九鼎鑄成,立刻被集中到夏朝都城。從夏朝,到商朝;從商朝,到周朝……每逢王權興替,“天子九鼎”都追隨最大的“政治贏家”,這就是“定鼎”一詞的由來。(下圖:商朝鑄造的“司母戊大方鼎”、“父戊方鼎”、“史鼎”和“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