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拳頭大小的印章,與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詩作最多的皇帝乾隆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什么效果?6月底,乾隆皇帝的一枚“乾隆御覽之寶”在臺北拍出4.3億新臺幣,加上手續費總價值4.825億,折合人民幣約1.018億元,堪稱天價!
這枚玉璽,自拍賣之日起便謎霧重重。神秘的買家到底是誰?這枚玉璽憑什么值那么多錢?玉璽今在何處?
近兩個月來,本報記者輾轉尋訪,與參與此次拍賣的收藏界數位資深人士深度接觸,終于解開了這個天價玉璽拍賣之謎——
原來,這枚玉璽的真正買家,竟是山西人士!
玉璽被驗明正身
這件玉璽拍賣的委托方是臺灣當局“中央存保公司”,之前它屬于慶豐銀行的抵押品,來路算得上清清楚楚,但仍有不少人對這方玉璽的真偽不敢下定論。
一位從事多年古董收藏的大家告訴記者:這枚玉璽原是臺灣企業家蔡辰男的收藏品,先被臺灣當局的慶豐銀行作為抵押品收回,銀行倒閉后又到了臺灣當局的“中央存保公司”。與這枚玉璽一塊轉到“中央存保公司”的蔡辰男藏品,還有很多字畫。這些藏品被“撥交”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起先也相中了這方玉璽,想要買,但因無法確定玉璽真偽而放棄。最終臺北故宮從自己今年的預算中,拿出大約新臺幣10億元買了1800多件古字畫。
不久,有人在大陸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璽印譜》中發現了這枚玉璽登記在冊、在乾隆時期編纂的《乾隆寶藪》中發現了明確著錄;而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宮廷畫家艾啟蒙的《八駿馬之曦馭黃》圖軸右上角,也有這枚玉璽印跡,由此確定,這枚璽為乾隆皇帝御用真品無誤。
此時,臺北故宮因當年預算所剩無幾而錯過收購機會,玉璽走進了拍賣場。
玉璽被驗明正身后,關于玉璽是否該拍賣在臺灣島內也引起了強烈爭論:在臺灣島內引發了國寶恐“外流”的疑慮。《中國時報》的報道稱,此次拍賣的部分拍品包括乾隆玉璽等,已鑒定為“國家重要文物”。“臺灣也有文物出國的限制規定”,這次拍賣卻開放給國際人士參與,難道不怕文物外流?對此,拍賣公司解釋稱,“若只開放給臺灣人競標,可能會*價拍出,這等于是*賣‘國產’。”
在爭論和質疑聲中,玉璽拍賣揭幕了。
買家卻撲朔迷離
2010年6月26日上午,臺灣宇珍國際藝術中心的藝術品拍賣場。臺灣島內眾多電視臺和國際通訊社的采訪話筒已經伸向了拍賣場打開的那扇大門。拍賣場內的信息通過各種通訊手段不斷傳了出來。
“4億……4億2千萬……4億3千萬……”拍賣師落槌的一瞬間,拍賣場內竟然短暫地出現了一瞬平靜。拍賣場上一枚“乾隆玉璽”被人天價拍下——加上手續費計新臺幣4.825億元(約1.018億元人民幣)。中標者是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子,眼尖的臺灣媒體認出他的身份——臺灣寒舍集團董事長王定乾。寒舍集團在收藏界字號響亮,曾經從國外拍得圓明園的申猴、寅虎等幾只獸首。
拍賣之前,王定乾就放下豪言,“來就是瞄準這件東西的。”他的成功競拍使得玉璽的謎團似乎解開了一點:王定乾所在的寒舍集團的創始人是蔡辰洋,正是玉璽的前主人蔡辰男的三弟。1984年蔡辰男為打造自己的國泰美術館,從歐、美拍場購藏書畫、古董。那年,他從紐約蘇富比以美金3.3萬的價格購入這枚“乾隆青玉螭龍玉璽”。但時隔不久,臺灣發生金融風暴,蔡辰男私人藏品成為抵押品,被慶豐銀行接管。風水輪流轉,20多年過去了,蔡辰男又積累起巨額財富,而慶豐銀行則因經營不善被臺灣當局接管。
按照規定,原主人蔡辰男不得競買玉璽。由于最終的競拍人是王定乾,人們猜測這會不會是蔡氏家族“曲線護寶”——由三弟蔡辰洋創辦的寒舍集團出面拍下玉璽,再送回原主人哥哥蔡辰男的手中。
但競拍人王定乾一開口,四座震驚。“我是以個人名義登記進場的,可能代表我個人,也可能代表大陸人、外國人,還是給大家留一點想象的空間吧……”這句含糊的答復引起了眾多的揣測,但也表明了他的態度,他不是代表蔡氏家族出場的。
天價玉璽究竟花落誰家?正在大家疑竇重重之際,遠在香港的一位收藏界翹楚與記者閑聊時漏了口風:“那個上億的玉璽是被你們山西老鄉買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