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開啟娛樂圈的“男色時尚”
晚清前后的京劇舞臺,仍以老生表演為主流,而男旦本來只處于附庸地位;可是風水輪流轉,到了民國初年,男旦以柔克剛,后來居上,以梅蘭芳為標志的男旦時代一舉取代了以譚鑫培為標志的老生時代。此一情勢逆轉,與其說出于戲劇表演自身的進步,不如說出于外部審美風尚的異化——不妨簡單化地說,男旦表演的勃興,在相當程度上是狎玩男優風氣的延伸和變形;“堂子”里的男色已人去樓空,舞臺上的男色遂物以稀為貴,反倒更贏得萬千寵愛。京劇旦角之于近代士大夫,亦如“王的男人”之于古代朝鮮宮廷;不過“王的男人”只是國王一個人的男寵,而旦角卻是整個士大夫階級的男寵。當時所謂“四大名旦”,可稱民初娛樂圈的F4——區別在于,今天迷戀F4的多是文化水準有限的師奶,當年迷戀“四大名旦”的則多是有品味的麻甩佬;今天叫“追星”,當年則叫“捧角”,如此而已。
梅蘭芳的迅速竄紅,正是這種男色風尚的產物;就是說,他的成功,并不單純是表演藝術本身的成功。早年的梅郎形象,并非我們今天所想象的純粹的“表演藝術家”,而是當時顛倒眾生的“超級男聲”中的一位。但他在盛名之下,不以大眾斷臂對象自限,通過文人參與、走向國際而完成藝術轉型,遂能在后來的戲曲史編纂中一枝獨秀;而與他同時代爭光斗艷的花樣美男們,則多已湮沒在文化史的塵埃之中了。
梅郎早歲也以色事人,道此非專為發其私隱,不過就事論事,有一說一,但求其是而已。更何況當今之世,同志已成時尚,梅蘭芳即使春光乍泄,又何曾是多么羞恥的經歷呢?
明末名妓柳如是有一篇《男洛神賦》,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以為,系柳氏為其情人陳子龍而作,并信筆開玩笑道:“自河東君當日出此戲言之后,歷三百年,迄于今日,戲劇電影中乃有‘雪北香南’之‘男洛神’,亦可謂預言竟驗矣。呵呵!”陳氏所說戲劇電影中的“男洛神”,即指梅蘭芳,蓋梅氏曾有《洛神》劇目,并在1956年攝錄成電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