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服革履的洋派京劇明星
舊上海的時髦是全盤西化,海派貴族往往比肩西方,看的是好萊塢電影,吃西餐、跳社交舞等等。作為他們中一員的梅蘭芳先生,雖然是傳統京劇演員,但臺下卻西裝革履、極其洋化。
當時,國際最新雜志匯集上海,中國縫工無疑世界第一。據一些老上海回憶,在三四十年代,一兩黃金可以做二到三套上好英國呢三件套西裝,價錢不菲,但街頭西裝革履的比比皆是。那時候, 除非真的是做粗活的或者實在窮困潦倒的, 一般的上海男人起碼有一套西裝, 哪怕亭子間打地鋪的小文員,隔夜還要把上衣高高掛起,把褲子褲管折齊壓在枕頭下。很有一些西裝革履、賣相蠻好的朋友, 常常會悶著頭、縮起肩胛在弄堂口的小面攤上吃一碗廉價的陽春面,上海人針對這班人稱其為“赤膊打領帶的戶頭”,或許還會罵一聲“洋裝癟三”。
西裝是老上海心目中的摩登象征,與精致、優雅同義。人們想起了一絲不茍, 想起了翩翩起舞,想起了爵士樂, 想起了雞尾酒……按照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尚標準,一套gentleman (紳士)的“行頭”一般應該包括以下這些內容:
一頂呢帽或草帽;
一套三件頭西裝;
內衣、襯衫和領帶(或領結);
襪子和皮鞋(或連鞋罩);
其他的還有皮帶或吊褲帶、袖扣、領帶扣針、襟針;
打火機、香煙盒、鑰匙鏈、錢包
但是,有了這些“行頭”,不等于就有了應有的包裝,還必須講究它們的出身——品牌和質地,如呢帽應該是英國的HATMAN或STAYSON,決不能是在南京路上“小呂宋”或“蠱錫福”買來的國產貨;西裝衣料的牌子即使不是TOWNTEX或DOMAFLRE,也得是其他英國貸花呢,不能穿周產的“章華”或“協新”呢料;皮鞋要穿SAXSON或FEEEMAN,至少也得穿在靜安寺路上的“第五街鞋店”(解放后改為博步皮鞋啟)定做的BOB SHOE,不能穿“鶴鳴”或“大不同”的產品;襯衫要穿VAN HEUSEN或AGEOW,不能穿“司麥脫”或“康派司”;還有EONSON煙盒和打火機;或者DUNHILL或三B煙斗,SWANK牌鍍金鑰匙鏈……
要配齊并不難,南京路四川路口有一家惠羅公司,是英國人開的,店里專賣各種英國貨男人衣著和用品,要配齊這‘行頭’,只消進去從一樓到四樓兜上一圈使能辦妥了——只要腰包里有足夠的錢或者開出的支票他們愿意接受。當然,這里的東西價格不菲,僅一雙SAXSON皮鞋就大概等于一個普通職員兩個月的薪水。這也是“洋裝癟三”產生的反面直接原因。時尚永遠是有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