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23輪角逐拍賣——在干凈的池子里釣大魚
馬未都如此,普通的消費者就更不用說了。因此,一個普通收藏者如何提高鑒定古董的水平,意義不大。但是,市場上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情況卻可以通過拍賣這種行業來規避。“你要老百姓提高鑒別能力是不可能的,電視上一天到晚教人怎么在生活中鑒別真假,只要不是這個領域的人,那東西根本就學不會。你要想從技術上知道,你從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它的真偽,那確實需要學習,但是我覺得對于老百姓,這不應該是他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應該是一個社會的保障。打個比方,你從路易威登的專賣店里買回的包,犯不著再回家鑒定一回是真包還是秀水的,同樣,比如瀚海、嘉德這樣的拍賣公司,理論上講,這種商業體系,本身就是一個信譽保障體系,它來替你做了第一道篩選。”
現在,文物市場開放了許多年,地攤上,舊貨市場,基本上已經難見真品了,想在地攤上淘到真品,基本上只能是浪費時間。因此,對于馬未都來說,拍賣行已經成為了一個方便快捷的收藏途徑。至少,在拍賣會上,少了浪里淘沙的時間,少了鑒定一層的擔憂,便可以把更多的心思用于收藏品價格的值當與否。不過,進入拍賣行,也說明了馬未都“玩兒”得越來越大。
馬未都第一次參加拍賣會是在1992年的香港。當時香港拍賣行的情況是拍賣師報價,然后顯示屏翻牌。但是,與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當時從拍賣師報價到顯示屏翻牌中間有一個時間間隔,結果,馬未都也曾經因此吃過苦頭。
有一次,馬未都看準了一件東西。當時他瞅著牌子上的叫價是17萬,就把捂了半天的牌子舉了起來。結果拍賣師立馬就用手沖他一指就落槌了。可萬萬叫人沒有想到,落槌后,價格牌子又“啪、啪、啪”地翻了三下,最后變成了21萬。也就是說,本來打算以18萬買下來古玩,現在卻不得不多出3萬,馬未都當時差點兒沒暈過去。
但無論如何,拍賣行業市場要比地攤上干凈的多。真正稀有而名貴的古董,也往往在這里浮現。
2007年,乾隆官窯粉彩霽藍描金花卉大瓶,由于其是圓明園遺物,外加器型罕見,最后經過了23輪的角逐之后,被馬未都以2408萬元的價錢買下。
盡管花了2408萬,但是馬未都依然笑得合不攏嘴,因為當天,幾個國際上重要的收藏家并沒有出現。“這要在國外拍賣,至少也得3000萬元。算是撿了一個‘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