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故事二:當年的汝窯——規則與名氣糾結成負擔
馬未都的收藏歷史從在地攤上淘寶開始。當時,文物鑒定的技術力量很薄弱,博物館的專家對市場的判斷幾乎是零,馬未都多年來在野路子里趟過來的經驗,讓他能對很多復雜的事情做出快速判斷。
“市場的游戲規則很殘酷。很多跟我熟識的,在博物館工作的人到市場跟前就虛了,就不敢說話了。地攤上買東西有一規矩,比如你賣我買,你賣這件東西,我往那一蹲,多少錢啊?你說200元,我說80元吧,你說不行,150元,我說100元吧,咱倆這么磨蹭之間,任何人看這個東西不能伸手,不能有個人說那我給100元拿走,那不行。”
市場上的這種規矩也是可以理解的,有避“托兒”的好處,但是,人們為了維護這種規則所付出的代價則是允許鑒定時間的縮短。
“博物館的人不行,一大堆人來了,在那折騰,翻資料,好幾天,這沒用。我們一直都是在那種非常嚴酷的條件下訓練出來的,反應極快,決心下得特快。那這時候,你對這個東西要做出最后的決定,沒有任何后援,沒有人可以商量,沒有時間讓你回家翻翻書這東西怎么回事。”
隨著馬未都在古玩市場上的名氣越來越大,這種規則到后來已經變成了他的一種負擔,“只要我蹲在那兒,就沒有機會再起來了,那我的決定都是這一會兒。”
但即便是馬未都,也有打眼的時候。有一次,馬未都在一個地攤上跟一個老農討價還價,最后以20元的價格買下了一個汝窯的瓷器。當時因為身上錢不夠,所以老農跟他到家一起吃了一頓飯。飯后,醉醺醺的老農不太好意思的跟馬未都說,那瓷器是假的。說完老農就撒丫子跑了,剩下馬未都一個人在客廳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