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直接導致珠寶首飾網上銷售以成倍遞增方式迅速搶占市場份額。據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上海市珠寶首飾消費總額逾160億元,據保守估計,其中已有5%的份額被各類網絡銷售瓜分。
不過,在珠寶網購過程中,有不少消費者遭遇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問題。
合金冒充黃金
日前有消費者反映,其在網上購買的一件18K黃金首飾后來經過檢測發現,該首飾只是外表鍍了一層K金的GP合金產品,大多是以磷銅為主要材料,在高溫下鍛壓而成;還有消費者稱,其在網上買了一件“足金”吊墜,后經國家黃金珠寶質檢中心的檢測發現,該吊墜內部包有銥金屬物質。據悉,黃金原料的價格約為173元/克,而銥的原材料價格約為40元/克,每克有100多元的差價。于是不少不法商人便用銥合金做成首飾胚胎,在胚胎外面包上一層黃金,利用銥合金化學穩定性好、不易被識破的特點,以黃金的價格外售。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以假亂真的行為多見于一些小規模的CtoC珠寶網站,“這類小網站大多是以個人名義和客戶交流,因為貴金屬是不復檢的,所以他們就鉆這個空子,而且很惡劣的是,他們會在合金戒指內圈上刻上GP字母,消費者很難注意到,這樣檢驗后也無法讓他們賠償。”
該業內人士表示,不光是貴金屬,鉆石網絡銷售也存在不少問題,鉆石不易造假,但是以次充好的現象屢見不鮮。據介紹,海南的一家鉆石網絡銷售商將十幾分的成色很差的小鉆石賣到幾千元,“那種小鉆石顏色很黃的,鑲嵌做好成本不過500元,卻賣個幾千塊的價。”
網購珠寶要索發票
對于珠寶網購存在的上述問題,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都已有所察覺,上海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對珠寶行業進行抽查,珠寶網絡銷售商是抽查重點之一,進貨發票和合格證書被重點抽查,有關部門的一系列動作將引發業內洗牌,從而淘汰一批存在不規范問題的小企業。
上海寶玉石行業協會的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進行網購時,應看清產品的名稱、企業編號、質量、重量、價格等基本要素,20分以上的鉆石則有標準鑒定證書。即使在網上十分中意的產品,最好要到實體店看看。專家提醒,網購珠寶時要索取發票,盡量選擇有資質和良好售后服務的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