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自東漢以后又被稱作“撣”,撣國就是滇越。13世紀后,在緬甸北部建立“達光王朝”,歷史上稱為“撣族統治時代”(1287~1531)云南省博物館藏有一幅清代時反映傣族生活風俗習慣的繪畫作品《乘象圖》,說明傣族乘象的習俗至清代仍有保存。據《史記正義》、《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昆明……其西千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后漢書·西南夷傳》中稱之為“撣”;唐代樊綽的《蠻書》則根據其特征稱之為“黑齒”、“金齒”、“繡腳”、“繡面”等,宋代沿稱“金齒”、“白衣”,元明時寫作“百夷”,清代后多稱“擺夷”,自稱則一直是“傣”, 今傣族在我國稱呼不變,在緬甸傣族為“撣邦” 稱“傣”,今稱“香” 族(撣國唐宋時稱為“妙香國”)。 撣族在緬甸有近250萬人,是緬甸的第三大民族,主要居住在八莫、密支那、曼德勒和東吁等地,撣人主要從事農業,鍛冶、珠寶玉石、漆器、紡織、編織等。 緬甸木姐市是今撣邦北部的一個重要邊境城市為緬甸對中國貿易門戶,與瑞麗姐告國家一級口岸相連。當時緬甸撣邦跟云南南部和泰國與老撾的一部分傣族地區同屬瑞麗勐卯王國
翡翠從漢代就經過傣族傳入了中國。撣國是傣族先民在2000年前建立的早期部落國家,對東漢政府有貢賦,是東漢的邊境郡(屬國)。《后漢書·西南夷傳》對此有載:“永遠九年(公元97年),(永昌)徼外蠻及撣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永寧元年(公元120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解支,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明年元會,安帝作樂于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采曾各有差也”。至此,“撣國”(即“達光王國”)和東漢皇朝正式建立了隸屬關系。
地波王朝 (1752~1885)是緬甸最后一個封建王朝,1752年由傣族領袖在今緬甸‘地波’( 又名‘錫箔’)創建,故名地波王朝。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占領曼德勒(皇宮所在地),國王地袍被俘,地波王朝滅亡。2007年8月23日筆者前往緬甸‘地波’,在英國人為地波皇帝所建造的歐式風格避暑宮御里,幸運的拜會了‘地波’ 國王侄兒媳(宮御繼承人)‘刀占蓬’公主,其父母為“南撣(檔漾)”傣族皇帝皇后(附圖片)。此次拜會讓筆者更為詳細真實的了解了大量歷史上傣族與翡翠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