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中國翡翠歷史之說眾說紛紜,此前尚無定論,有關翡翠自然歷史的學術研究,既需要對歷史文獻記載的正確訓詁和解讀,也需要對特定的考古文物進行正確的材質鑒定和歷史分析。為此,筆者在經過大量的歷史書籍、文物和實地考證之后,將拋磚引玉,打開中國翡翠源頭新發現的第一頁篇章,讓廣大的學者和翡翠愛好者更進一步去潛心研究潛藏的翡翠與傣族歷史息息相關的文化,從中可找出瑞麗傣族歷史與中國翡翠文化的淵源。
瑞麗珠寶翡翠交易歷史悠久,它與傣族歷史文化共同發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50年。傣族“達光王國”( 撣國)歷史上稱“滇越乘象國”,到“勐卯果占壁”古國時期,元明時代最為繁盛。翻開《瑞麗市志》記載于傣文《貝葉經》里的瑞麗曾經是“勐卯果占壁”王國、“麓川王國”的國都,是東南亞、南亞傣民族的發祥地,古絲綢南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國最早的翡翠和紅藍寶石出產地和交易集散地,瑞麗今天的姐相鄉(地名,傣語)譯成漢語意是“寶石街”,它是古代瑞麗進行翡翠珠寶交易最真實的歷史場所記載。
“達光王朝”(即“撣國”、建立于公元前850年)。傣族先民“混魯、混賴”在公元567—1448年間、傣歷661—1542年間,統一各部落,建立了“勐卯果占壁”俗稱“勐卯王國”, 建都勐卯;今瑞麗江流域,成為整個傣族部落首領。至思可法時期,又建立了稱雄滇西200余年之久的“麓川王國”。“達光”、“ 勐卯”、“麓川” 王國歷經了戰國、秦、漢、唐、宋、元、明諸朝。傣族古代勐卯政權的中心,即今德宏州的瑞麗,其傣族名稱今日仍稱“勐卯”。 勐卯的另一古名,傣語稱為Kotsampi,就是借用“‘僑’嘗彌”一名。《國聞譯證》記載:到10世紀末,在滇西以今瑞麗地區為中心,出現了強大的勐卯政權,它的西北為勐興古或作勐盛郭,即后來《明史》之孟養、孟拱、勐密、帕敢等地;南為勐興威,即《明史》之木邦,木邦之南則為勐興色,其轄區有時達到南邊的勐艮、奉其中之一部統治者為共主,稱為“‘僑’嘗彌國”(Kausambi)。由此可見,宋代勐卯曾為“‘僑’嘗彌國”是四部之共主和中心。《百夷傳》記其境域云:“景東(今云南景東縣)在其東,西天古刺(今緬甸白古、印度科希馬)在其北(包括緬甸翡翠產地密支那的帕敢地區),八百媳婦(今泰國清邁、清萊一帶)在其南,吐蕃(今西藏)在其北”。可見當時瑞麗古勐卯王國疆土之遼闊,而今的翡翠產地緬甸密支那勐養(勐拱、帕敢)、大賧(坎底即后江)等地區在歷史上(清朝前)屬瑞麗“勐卯、麓川王國”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