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銀技術,這種將要失傳的傳統工藝作品正成為當代藝術設計的借鑒。與奢侈品牌結合,走高端路線,也許是這門中國古老手工藝的一個出路。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飾品,銀飾似乎并不像鉆石和黃金那樣引人注目。一些古老的制銀匠人也在工業化的沖擊之下難以為繼。日漸式微的手工制作,在一些社會學家那里,更像是一種傳統文化的保護。但是,在如今追求生活品質的時代,走奢侈品的路線,似乎是手工制作得以生存發揚的一條道路。
苗族銀匠的煩惱
一直生活在貴州臺江縣施洞鎮一個傳統苗寨的老人劉永貴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在65歲的年紀走出大山,去中國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做老師,傳授銀器制作藝術。
就在去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潮宏基首飾實驗室成立,劉永貴和水族銀匠陳珍安一同被邀請傳授制作藝術。在清華大學現代化的美術學院大樓里,古老的銀器制作技術受到清華大學師生的贊嘆。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個月的時間,但劉永貴對此印象深刻。
在他的家鄉,這門手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劉永貴的祖父、父親都是銀匠,銀匠手藝傳了好幾代,他唯一的兒子也繼承了這門手藝。在貴州臺江縣,苗家的女人們喜歡戴滿精細的銀飾,每個姑娘出嫁,都要準備一套銀首飾。而這樣一套首飾,靠手工作,能讓劉永貴忙上一年。
手工工藝速度慢,遠遠比不上機器制造。如今像劉永貴這樣精雕細琢了一輩子的手藝人,在當地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很多有些技藝的匠人都忙著去搞“實業”,因為做機器加工才賺錢。僅施洞鎮,現在便已有了大大小小十幾家銀器加工廠。像劉永貴這樣手工制作匠人的越來越少了。
銀器制作這門手工藝技術的神秘感已經消失,過去這項手藝傳男不傳女,如今已經時過境遷。劉永貴搖搖頭,“什么家傳啊,現在也算不得什么寶貝了,沒什么可保密的了。”這也是他之所以去清華大學教銀器制作的原因。
在劉永貴所在的家鄉,銀飾在苗族婦女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打造一件銀器需近20道工序。銀匠要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然后經錘、敲、壓、剪、刻、鏤、纏、磨、雕、焊等技藝打制出精美紋樣,然后再焊接或編織成型。苗族銀飾的種類很多,頭飾、頸飾、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飾等等,從頭到腳,都需要銀飾。
在上世紀60年代,手工制作一塊銀衣片大概賺五六角錢,劉永貴一天可以做兩片。到了80年代,一塊銀衣片大概能賺三四元,到了90年代,一塊銀衣片能賺五六元,劉永貴還是一天做兩片,但是已經遠遠不能維持。很多用機器加工的銀飾工廠效率高,比手工快了七八倍甚至十多倍。但劉永貴還是堅持手工制作,在他看來,機器制作的銀器“沒什么意思,做工很低劣”。
“還是有人會想要買好的。”劉永貴說,前段時間有人找到他,“只要是我做的東西,他全部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