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同質化
和父輩相比,1972年出生的廖創賓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19歲那年,他離開家鄉汕頭,隨父親到東北做黃金首飾的批發零售。1997年,他開始創建自己的品牌——潮宏基珠寶,開始在全國城市開設首飾專柜。
珠寶業是個典型雙“密集”產業(資金、勞動力密集型),最初,潮宏基珠寶都是通過深圳和番禺的工廠進行貼牌生產。經過兩年的積累,1999年,廖創賓在汕頭開辦了自己的加工廠。
“中國珠寶首飾行業正是依托著規模龐大的珠寶首飾制造產品發展起來的,在一定時間內將重點放在‘制造’上也是必然,這種態勢在2000年到2004年表現得尤其明顯。”廖創賓說,“那時,珠寶零售企業都是向制造企業買版,即款式受制于工廠。可以想見,市面上銷售的珠寶有很多是來自同一個制造工廠的‘版’,集中在珠三角的珠寶制造工廠掌控著全國的珠寶設計,款式單調又重復。”
十年前,廖創賓找到《中國珠寶》雜志社,冠名了第一屆中國珠寶首飾設計大獎賽時,心里并不是很有底。那時,中國珠寶行業尚談不上“設計”,基本處于“天下珠寶一大抄”的狀態。當時的潮宏基也只是純粹對珠寶零售商,盡管在2000年前已經在全國發展了100家直營店,但在設計上卻與大多數零售企業一樣,沒有自己的設計師。
傳統的造型資源給了中國設計師極大的想象空間。2007年,在以“歌劇院之夜”為主題的2007年安特衛普HRD珠寶設計大賽上,潮宏基珠寶的年輕設計師何瑛那件線條張揚、頗具實驗性的作品《聚光燈下的閃耀》入圍大賽38強。作品思路來自于歌劇舞臺上的聚光燈,造型像聚光燈里的五彩電流迸發成鉆石。這是來自中國內地的珠寶設計師在這一大賽上獲得的最好成績。2005屆HRD大賽,潮宏基清華首飾實驗室的設計師潘妙曾以“深海魚”和“喇叭型貝殼”兩件作品獲得入圍。
中國珠寶設計從無到有,到擁有中國味道,花了整整十年時間。自2006年的巴塞爾大展之后,廖創賓的“中國風”一直持續下來了,先后推出了“鼓韻”、“京劇之聲”等多個系列。對廖創賓來說,“東方韻味”既是靈感之源,也是與參與國際舞臺對話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