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珠寶背后都應該有個故事,中國的珠寶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飾品。而潮宏基比同行更能深層地意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賦予珠寶的獨特品格
“我們‘鳳影’系列中的‘鳳凰’拋棄明清繁瑣復雜的皇權形象,而選取公元兩千年前青銅時代的簡潔的鳳凰形象作為造型基礎。比起那些文化符號,認識并把握這些蘊含其間的內涵才是根本。”作為潮宏基珠寶的掌門人,廖創賓努力尋找著傳統文化的現代形式。
和中國服裝一樣,中國珠寶也需要在傳承傳統中找到現代形式,開始審美意識的革新。
紫氣東來
和服裝設計界一樣,近年的西方珠寶品牌也越來越關注帶有神秘感的東方元素。不過正如一些西方設計師所指出的,簡單地堆砌中國文化符號并不是設計。廖創賓也認為,把龍、鳳、回紋、卷草紋等典型的中國元素雕刻在珠寶之上,并不意味著它就成為了具有東方文化內涵的飾品,因為這些東西還僅僅是東方文化的表象符號。
廖創賓與西方珠寶界的直接對話始于2006年。
2006年4月2日,在瑞士巴塞爾的鐘表與珠寶博覽會上,每位進入1號展館盧塞恩廳的觀眾都獲得了一條繪有龍紋的紫色絲綢圍巾。在那里,潮宏基準備了一場名為“紫氣東來”的東方首飾文化展。展示現場奏響中國樂曲、大屏幕上古老的中國長城、故宮及中國民居與古代文物等,悠遠深邃的中國文化引人神往。
讓西方觀眾感到更為驚異的是模特們展示的中國珠寶飾品,這些作品將龍、書簡、宮扇、漢字、窗花、鑼鼓和京劇臉譜等中國傳統元素,用金銀、鉆石、寶石和各種材料進行組合造型。西方人感到的新奇與驚訝不言而喻,展臺上,一位身著旗袍的中國模特展示一件在中國古代被稱為“金步搖”的簪子時,已經讓他們為之傾倒。
和西方設計界對話,廖創賓相信“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這種態度自然贏得了西方贊許。活動結束后,巴塞爾主辦方總裁蕾妮·凱姆說:“這次展示把一些人認為中國珠寶業只會抄襲的偏見徹底顛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