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玩玉在今天出現了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玩玉雕,工藝師的優秀作品成為市場搶手貨。大家知道,由于師承關系、技術培訓等因素,現在名家名作價格一路攀升,千金難求。好的玉雕作品可以遮掩它的天然缺陷,增加它的文化附加值。比如一塊玉,材料值10萬,經名家之手一刻可以賣到30萬。另一種是玩材料,比如帶皮色的上佳籽料,本身也很美麗。于是我們將它們做成手串、掛件或清供擺件等,以材料本身之美取勝。
其三,玉器是一種相當感性的玩物,你喜歡它,就會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它身上。有些企業家認為,玉雕可以帶來好運,所以購買玉器的積極性很高。有些老板佩了玉器后,第二天就做成一筆大生意,他就認為是玉器給他帶來財運。還有些人為了辟邪,買一塊沒有刻字的玉牌掛在脖子上,以為可以"無事"了。同時,老百姓對玉的愛好也與日俱增,熱情不可阻擋。
第四,中國的玉文化開始對國際社會產生影響了。在香港拍賣市場上,近年來的玉器--包括古玉和新玉,成交價不斷創新高,買家中就有不少外國人。
風險在哪里?
歷史地看問題,任何一種受到全民狂熱追捧的玩物在都有造假劣跡。書畫、陶瓷、青銅、家具等收藏故事都慘痛地說明了這個"規律"。90年代中期因為市場上出現了大量B、C貨,翡翠飾品就此掉頭向下。今天白玉也不例外,市場上遍地的假貨讓愛好者摸不著方向。自古以來就有"玉糊涂"一說,今天造假的技術更加逼真,更加瘋狂,讓人們防不勝防。
"我們城隍珠寶總匯在開業時就以珠寶玉器為經營重點。但我發現消費者跟營業員說的第一句話卻是:你們這里的玉是真的嗎?這就說明玉器與黃金飾品不一樣,保真是顧客關心的首要問題。"趙德華說。
那么今天的作偽手段有哪呢?趙德華認為,老玉,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做到"揚州工乾隆寶瓶"。一般的消費者不敢碰。他們容易上當的是新玉,新玉往往在材料上狠下功夫,新疆白玉從品質上分,可分為優質籽料,也就是羊脂玉。其次是一般籽料,還有山料、山流水和戈壁灘料等。作偽者就用俄羅斯玉、阿富汗玉、獨山玉、岫玉、密玉、晶白玉、青海白玉、漢白玉甚至玻璃(料器)冒充和田玉。"阿富汗玉不能稱其為玉,質地很松,幾乎不能雕琢。"趙德華說。
同樣是新疆玉,為了賣個好價錢,不法商人也會用山料冒充籽料。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染色,俗稱"二皮子",以植物或化學染色法做出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皮色。二是打磨,將山料的楞角打磨掉,看上去很圓潤。但在放大鏡下細看,染色和打磨的都不自然,沒有沁色層和芝麻點。
材料的優劣,價格相差何止數百倍,看走眼損失就慘了。"以合理的價錢收藏優質原料和優秀作品,永遠不會輸。"趙德華說。
為了提高消費者的鑒賞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將消費者從購買旅游紀念品的概念引向購買工藝收藏品,除了請老法師坐堂為消費者鑒玉外,城隍珠寶還在店內辟建了一個玉文化展示館,展品從各種礦石材料到大師級玉雕作品,圖解了一塊原石從昆侖山流到山谷或河中及至戈壁灘的億萬年過程,還揭示了十幾種玉石作偽手段。還邀請部分消費者遠赴云南、新疆實地考察,邀請行業專家開講玉文化專題講座,一年一度還會策劃舉辦"兩岸三地"玉器精品展。特別是邀請東視文藝頻道攝制組前往新疆和田拍攝制作了專題片《中國玉》,播映后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