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翡翠鐲頭及由鐲心打造的璧形佩飾價值2200萬元
一塊在民間話語系統里屬于石頭的硬玉,并不具備在全球金融市場替代貨幣的流通性,卻可以在中國古玩市場、藝術品拍賣市場甚至馬路邊的地攤上制造神話,在近三四年里至少瘋漲數十倍。同時,成千上萬有"玉文化背景"的中國收藏愛好者敢于以身家性命抵押而沖進去。其中的奧妙真是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翡翠行情與亞洲金融風暴
兩年前,寧浩導演的電影《瘋狂的石頭》在全國熱映,引起觀眾哄堂大笑。重慶工藝品廠廁所里偶然發現的一塊翡翠,引來各路強人的搏殺。工廠方面期盼這塊石頭能救活企業,而江湖大盜則費盡心計要攫取它。這部頗具黑色幽默的片子,無情地嘲諷了故事中人。它以喜劇的形式,折射出當下無數中國人對財富的強烈渴望和豐富想象。那么,一塊石頭何以具有魔咒般的迷惑力?
簡單地說,遠古時先人以貝殼、獸骨、樹枝裝飾自己,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具有了開采能力,中國人就"因地制宜"地玩起了玉。歐洲人玩的是寶石和鉆石。獨立發生的中國文明與玉的緣分是久長的,或者說玉見證了這種文明的產生與延續。早在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開始就玩開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一路玩到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漢唐宋和明清兩代,然后是奔小康的今天,在時間上延續一萬年之久,在涉及面上幾乎覆蓋整個中國。再考察器物本身,則從祭祀通神的禮器玩到王公貴族的權力象征和佩飾、尋常百姓的避邪之物,越玩越精致,越玩文化內涵越深厚。在文物界還有人提出:除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之外,中國還應該存在一個貫穿時間更為漫長的玉器時代,這個觀點在史學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一種器物,以文化的形態呈現,中國的玉文化是最經得起質疑的。比如最初的玉器已經出現了很高的美學形態,到了夏商周三代,從考古發現的遺存來看,文化內涵之豐富,制作之精美,器型之大氣,絕對令人驚嘆。特別是玉器的制作方法,至今還是令人著迷的文化之謎。在這種玉文化長久熏陶下的中國人,對玉器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和崇拜沖動,更不要說癡迷于附著在玉文化上的種種信仰和神話了。再從人生境界上來說,君子比德于玉是一種瀟灑。而備受磨難的中國人還有一種不可動搖的信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