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華對幾檔客人的購玉豪舉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但有一條,決不透露客人姓名,"我要遵守商業道德。"
一位姓費的美籍華人,在2005年以68萬元購買了一件產自揚州某玉工坊的百子瓶,現在同樣的玉瓶價值至少300萬元。
一對落戶上海的退役運動員夫婦,在投資房地產掘到第一桶金后返身投資白玉,但他們一開始并不懂,在城隍珠寶服務員的細致介紹下,買下大量白玉手串和擺件,現在購買原料,外發加工,做起白玉生意。
一位新加坡華僑,因為在上海有房地產項目,經常來城隍廟淘寶,來上海幾天,就在城隍珠寶轉悠幾天,光去年就在趙總的指點下購買了100多萬元的白玉飾品和原料。最近他在店里看中一塊重161克的羊脂白玉,雖然柜臺標價48萬(每克超過3000元),他也志在必得。但趙德華無意出讓,因為這樣的絕品在整個店里絕無僅有,沒有更好的,他不肯出手。這位新加坡商人每隔一段時間要打電話來詢問,一旦趙德華有所松動,他馬上坐飛機來買。
就在前不久,一個時髦女郎手提兩大袋人民幣沖進店來,以96萬元買下數塊籽料。接著有一位老板娘以40多萬元買下一塊重180克的籽料。
"看來民間資本已經熱情洋溢地進入這個領域了。資本到哪里,哪里就瘋狂。"
趙德華深以為然。"不過我要告訴你,到我這里來購買白玉的還不能說代表了最強大的資本力量。資本按照它逐利的本性,早就去產業鏈的上游挖掘最豐厚的利潤了。"
決定白玉價格的幾大因素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寶玉石工藝行業在國有體制改革的陣痛中慘淡經營,人才流失嚴重,不少玉器廠的雕刻師被迫轉行,到飯店雕刻宴會上用的蘿卜。"據我所知,就在這時有一個臺灣人來到長江三角洲一帶,出高價"包下"數位實力派工藝師。他出錢采購原料,然后將工藝師們集中在某處潛心創作,作品統統收購。這樣,工藝師們獲得了10倍于原有企業內的收入,而他則在10年時間里收藏了數量可觀的一流作品。"趙德華說,"這位臺灣商人還將最新的國際寶玉石加工資料給他們看,進行分析對比,大大拓寬了他們的眼界,提升了審美水平。如果我們從大的方面說,他這個舉措對提升中國玉雕水平起到了推動作用。這數位工藝師在合同期滿后自己辦起了工作室,而他們的徒子徒孫也成了今天玉雕行業的中堅力量。"
"這位臺商是否一直捂著不動呢?"記者問。"倒也不是,他現在開始慢慢出手了。"趙總說。
有人認為白玉行情已無太多上升空間了。白玉的價格是中國人定的,有區域性和局限性,流通性不比其他投資品種強,泡沫也是客觀存在的。有人甚至預料,2008年白玉市場會崩盤。
對此趙德華認為不必相信這種頗具迷惑力的說法。白玉行情的上漲,是對長期來價格低迷的報復。決定白玉價值有幾大因素,首先是材料的稀有性,新疆和田玉的開采已經有8000年歷史,據文字記載,從夏商周到建國后總計產量也就9968噸。建國后,國家在葉城、和田、于田、且末等礦區有計劃地開采,使產量大增,從50年代到90年代,開采量為9459噸,接近古代數千年開采的總和。此后,由于國家對濫挖濫采進行嚴格控制,年產量在150噸左右。現在由于礦源驟減,以和田玉的年產量算,每年也就1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