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購買翡翠花件和手鐲,當然是大家喜愛玉的朋友們一直以來津津樂道的事情啦。結果只有兩個!有人歡喜有人愁^_^,就先不說買到假貨那么沮喪的倒霉旦兒吧,即使買到的A貨也是價值上有很大的懸殊!如果要問哪位熱衷于此的朋友,您對翡翠的品種以及相對應的價值有什么看法?被問者大都能搬出一套套的理論來,比如要選擇那種水頭好的,綠色多的,顏色正的,當然三彩的更是值錢,滿綠的價值更高!等等等等^_^ 但是當見到擺在面前的一大堆翡翠飾品加之附送的華麗的商品介紹時,可就反倒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了。結論往往是似是而非,經常不能正確地選擇出貨真價實的東西。
其實讓人心動又讓人心痛的翡翠是這樣劃分價值的:
首先來討論一下關于翡翠的“老坑新坑”問題。至于老坑翡翠,大家就一定見得多了,但說句老實話,一般都是在商品標簽和商品說明上見到的。我要是讓哪位幫我找一件“新坑”的翡翠來那可就難倒我這位朋友了!說起來也奇怪,那些新坑的翡翠怎么中國的市面上就沒有呢?!是不是都銷到非洲去了?^_^
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怎樣界定是否老坑翡翠呢?說來話長!世界著名優質翡翠礦床位于緬甸北部烏尤河(親敦江支流)流域。從十三世紀(也許還早)就開始在這一帶開采沖積砂礦和冰川砂礦,直到十八世紀才發現原生翡翠礦床。原生翡翠礦產于前寒武紀地層中呈由北向東延伸的蛇紋石化橄欖巖體內。主要產地是度冒、緬冒、潘冒和南奈冒。
這四個礦區是由彼此相距很近的脈狀、透鏡狀、巖株狀翡翠礦體組成長而厚的同一礦帶,沿走向長近1—2.5公里。含翡翠的脈體呈環帶狀構造,脈體中心部分是硬玉單礦物翡翠巖,向脈壁方向漸變為鈉長石一--翡翠巖帶,鈉長巖帶和堿性角閃巖帶。翡翠巖一般厚2.5—3米,主要由白色硬玉組成。這種翡翠是一種致密(極細粒至中粒)的硬玉顆粒集合體,它的外貌很象白色砂糖狀大理石(仔細觀察具變班晶交織結構)。有的地方在白“地”上雜亂地分布有各種顏色(深綠、蘋果綠、黃綠、藕粉色)的斑點和條帶,有時在同一塊裴翠巖中幾種顏色恰到好處地融和搭配在一起。這幾個礦區被發現時,礦脈中的部分礦石在露天裸露的時間已經非常的久了。由于當地的帶酸性的地下水和雨水的長期浸泡和侵蝕,當地的翡翠礦石變得質地更加細密(因為那些質地粗松的礦石已經被風化和腐蝕掉了)在經過加工后顯現出非常好的通透度,這些礦區產出的翡翠就被行內人士稱作“老坑”料。
所謂“新坑”,也就是指那些翡翠礦脈形成時間較晚一些的,遠離上述的那條礦脈的坑口。由于年紀較輕,露天形成時間也不夠,所以大多質地粗松,水頭短少,也有人將山料翡翠礦石也歸納進來,但其實大多數“新坑”翡翠礦石是從幾十米深的坑井里掏出來的!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被行內人士譜鰲?3坑”的翡翠礦脈。因其被發現得較晚(1983年),加之產量頗巨,目前用來做翡翠飾品的原料,主要來自那個礦區。而真正老坑礦床由于幾代人的開挖,已經資源殆盡了。
凡老坑礦料一般都質地緊密,密度一般都能達到3.20(由于礦物生成過程中產生交帶現象,故融合進的礦物含量也有不同,會產生不同密度的翡翠礦巖,但平均密度應不低于3.20/cm2),而新坑礦料可能在生成時沒有那么高的溫度和壓力,結果就是大都質地粗松,其中雖有質地較為細密的,看似水頭不錯的品種但普遍密度都達不到3.2這個界限。由于其質地粗松,有的就像冬瓜瓤,有的還像是糠蘿卜,它們的底色多以乳白、灰白、淺綠為主,礦石看起來好像是粗鹽粒壓在了一起,底色中常常散布著綠色,暗綠色,墨綠色。顏色的造型一般呈現出云朵狀、浸染狀、脈狀、團塊狀,分散凌亂好似飄花。的確難登大雅之堂,但棄置也的確可惜!從而應運而生出了一只將其優化改良的浩蕩產業大軍^_^
說到老坑新坑,我不禁想跟大家聊一聊翡翠的“種”。現今市面上關于翡翠的“種”的稱呼真是讓人掉進云里霧里,摸不著邊。什么玻璃種啦,冰種啦,金絲種啦,觀音種啦豆種啦,芙蓉種啦,馬牙種啦,雷劈種啦等等,聽得人頭暈眼花到最后不知道該把見到的東西規在哪一類里面。更有甚者,還有寧可買有種無色的也別買有色無種的這一說法。試問買一件老坑玻璃種無色的翡翠飾品戴在身上,您說有沒意思!?知道的說您買了件沒顏色的翡翠,不知道的還以為您身上這東東是塊玻璃吶^_^
再者說,碰到一件很綠顏色的,質地很差的翡翠,綠色悶在里邊透不出來俗稱“悶死”的,我想大家也不會考慮購買吧,因為怎么看都像一塊綠石頭,而不像是塊玉。
所以這么說來,種和色還有水是要結合起來看的,不可將任何一方面省略掉這樣才是科學的分析問題嘛。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種”!其實所謂“種”就是在說翡翠的質地,反正我的意識當中一直是按老稱呼來分類翡翠的質地的,當聽到新鮮稱法還需要像聽英語一樣,先要將那名稱現翻譯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