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僅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下屬的會員企業的銷售額就達到了600億元,黃金珠寶業成為了上海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該行業也迫切需要一個行業標準來規范行業經營。從今年7月1日起,作為全國首個黃金珠寶經營服務地方標準,上海《黃金珠寶飾品零售店經營服務規范》正式實施。
該《規范》的出臺,是上海黃金珠寶行業加強管理、規范運作、提高經營服務水平的一項推進,也是上海打造“國際黃金珠寶商貿功能區”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幾年,鉆石、珠寶、翡翠等成為了新的消費熱點,但同時該行業也是消費投訴的重災區。日前走訪了上海部分黃金珠寶市場,發現其中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在一家珠寶玉石市場內,店鋪銷售的珠寶飾品普遍沒有任何標簽標注,既無商品成色,也無質量、品質級別等說明,其產品檢驗合格證明、產品標準編號等也均未標注。
在很多珠寶商城里,記者看到了如“魚石玉手鐲”、“紅綠石手鐲”,“云南翡翠”等非規范的名稱;有的定名不規范,出現了諸如“緬甸翡翠玉”、“緬甸翡翠A貨”等不規范名稱。
近幾年,中國的黃金珠寶消費增長迅速。根據中國黃金協會(CGA)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中國黃金消費達到322.99公噸,同比增0.8%;其中黃金珠寶首飾消費232.53公噸,同比增30.2%。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黃金珠寶飾品行業所呈現的市場亂象,也讓消費者在消費時難分真偽,望而卻步。
6月30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流通領域黃金珠寶玉石飾品的抽檢結果,共抽取23家經銷單位銷售的92批次商品中,不合格的48批次,合格的44批次,批次合格率47.83%。在不合格名單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
不合格項目包括:名稱、質量、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產品標準編號、廠名及廠址或銷售企業的名稱及地址和警示標志或中文警示說明等。如一些貴金屬飾品有的未標注材料名稱、有的未標注材料純度、更多的是用元素符號或英文單詞縮寫標注。
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許文軍表示:近幾年黃金珠寶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沒有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可循,造成各專業店產品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而協會牽頭制訂的這個《黃金珠寶飾品零售店經營服務規范》,將對規范上海黃金珠寶飾品零售店的經營管理,加強行業誠信建設,提高服務質量起到促進作用。
對每一件飾品的名稱、質量、重量等都要準確標明;商品降價銷售,應告知消費者降價的相關信息和降幅;如是進口飾品,應有相關的進口商品報關單或者進口貨物證明書等;不得采購無廠名、無廠址、無標識的三無產品……
該《規范》涉及了黃金珠寶飾品零售店的服務環境、商品采購、銷售管理、服務要求、安全防范與應急處置等多個方面的要求,基本涵蓋了企業從產品進貨、產品陳列到產品銷售的整個銷售環節。如在服務環節規定,一個營業員每次只接待一位顧客,每次只拿一件飾品。飾品應至少提供三個月的免費保修期,如果涉及額外材料費、手工費應告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