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一堆沒有生命的冰冷零件,還是一件擁有自身靈魂與質感的藝術品,這就是普通的鐘表生產商與制表世家之間最本質的區別。而對江詩丹頓而言,250年從未間斷的生產過程淘洗出的依然是那句不變的誓言,“你可以輕易擁有時間,但無法輕易擁有江詩丹頓。”
如果沒有成為一位一流的制表大師,瓦什隆或許會成為一位著名的哲學家。1755年,24歲的瓦什隆在日內瓦的一處閣樓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就是江詩丹頓的前身。據說瓦什隆身邊有兩位著名的朋友,一位是盧梭,另一位是伏爾泰,他本人還是一位作家和數學家,而他之所以開始對制表產生極大興趣據說是希望以此進行哲學中關于“原動力”命題的思考。
在當時的日內瓦,鐘表學徒一般必須花五年時間拜師學藝,然后再經過三年實習。在此期間他們要交出自己的作品,只有作品受到同行的贊許,他才可以從事鐘表制造業并開班授徒。如今,瓦什隆在工作室中制造出的第一只銀質懷表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作為江詩丹頓的發軔之作,它也偶爾亮相于世界大名表展覽中。
江詩丹頓:獻給時間的贊美詩
1810年,瓦什隆的孫子雅克接掌了家族事業,1819年,銷售奇才弗朗西斯·康斯坦丁成了他的合作伙伴,他們將姓氏連在一起形成了如今的品牌—江詩丹頓。他們立志將品牌推廣到全世界,但是這一過程在開始時卻不是很順利,雅克在都靈時,他的一件作品甚至被意大利王室制表匠拆得一塌糊涂。這時弗朗西斯的一封信卻給了他極大的勇氣,信上提到的一句話—“悉力以赴,精益求精”至今仍是江詩丹頓的座右銘。
對于江詩丹頓來說,1839年喬治·奧古斯特的加入是一件值得被永久紀念的事,這個充滿想象力的機械天才發明了可以批量生產標準化制表零件的機器,從而改變了當時手工零件本身不可替換性的弊端。這為制表業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改寫了江詩丹頓發展的歷史,甚至使整個瑞士鐘表業邁入了一個新紀元。現在,人們經常把瓦什隆、奧古斯特和弗朗西斯并稱為江詩丹頓的歷史三巨頭。但江詩丹頓始終堅信,再精密的機械工具也永遠代替不了精細的手工工藝,所以它的零件打磨、雕花和鑲嵌等大部分程序仍然憑借手工完成。
江詩丹頓:獻給時間的贊美詩
目前,江詩丹頓在全球的年產量不到20000只,在日內瓦的年產量僅約為6000只,其制作工藝的精良可見一斑。
遺憾的是,瓦什隆的名字雖然被銘刻在江詩丹頓所有的表盤上,然而這個家族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經凋零了,幸運的是江詩丹頓卻并未就此衰落。兩個半世紀以來,江詩丹頓從未間斷生產,它的韌性與執著使它成為了世界上最古老、最華麗的制表商之一,同時也成就了它“時間藝術家”的偉大姿態。對于擁有江詩丹頓的人來說,如果想讓別人認同他的品位,了解他的尊貴,他只需要抬抬手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