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費的背后哪些現象有待深思?中國自己的品牌何時才能站到臺前?
朱慧容(本臺記者):北京的國貿CBD商圈可謂寸土寸金,周圍一圈全部都是國際一線品牌的標志,但是非常遺憾,其中并沒有中國的品牌。在這一個周圍商場給出的購物指示欄當中,我們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發現其中90%以上的品牌,全部來自國外。
歐陽坤(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在目前中國的購物中心、高端場所里面,80%以上都是歐美的一些頂級奢侈品牌。
很多國際奢侈品牌企業,不僅是為了搶奪市場份額,更是為了在中國企業之前,培育含有中國元素的品牌。
朱慧容(本臺記者):這里是一家外資公司的酒品陳列柜,里面擺放著這家公司所有在大陸銷售的酒類產品,那么在眾多知名的洋酒當中,我們也發現了這么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產品。
這種酒的原產地是四川,被國際頂級奢侈品集團收購之后,由內而外進行了改裝,搖身一變價格也翻了好幾倍。這樣一款古典外形,以中國古代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故事為設計理念的白酒,事實上流淌著歐洲的血液,這樣的策略一些國外奢侈品集團醞釀已久。
銷售人員:現在我們這個銷量還比較不錯,被LVMH集團旗下的(公司)收購了,然后它的知名度在慢慢的提高,它是在一些高端的場所在銷售,然后一線的商場。
歐陽坤:其實這些入資、或者被收購、或者先運作,都是歐洲奢侈品企業在中國做的未來的一種戰略的其中一部分。
愛馬仕打造了自己的中國品牌上下,英國的道爾頓瓷器,西班牙的雅致瓷器享譽全球,這些都是為了在中國企業之前搶占中國元素的市場份額。
李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我們對打造一個日常生活用品品牌的規律我們都不是特別熟悉,對打造一個奢侈品品牌的運行規律我們更加不熟悉,急功近利在浮躁的心態下,你是無法打造一個好的品牌,更不用說能打造一個高端的奢侈品品牌。
洋品牌不僅在搶攤,有些直接把工廠搬到國內。
廣東某服飾公司負責人:我們的生產成本一般在四百到五百人民幣,但是到國外的銷售價格一般會有八百到九百歐元。
代工奢侈品的國內生產企業,有些也打算創立自己的品牌,但實際營銷過程當中,創意設計消費者的認知度,以及產品定位等難題給企業帶來較大的阻力。
劉戈:中國目前的氛圍很難產生真正的奢侈品牌
(《今日觀察》評論員)
如果按照狹義的定義,奢侈品就是形成全球化品牌效應的產品,那么可能非常難。因為到目前為止,包括美國、日本也很少有能夠進入到一線的品牌,對中國來說更難。其實我們在輕工業產品的生產方面有非常好的質量基礎,所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從全世界來說,大家更認可奢侈品來自于歐洲,比如法國、意大利等國家,他們形成了的藝術方面的傳統和傳承。另外一方面,對藝術的尊重,對于設計師、產品質量等等方面關注,尤其是對設計師的尊重,他們有這種氛圍。
我曾經問過一個意大利著名品牌的創始人:中國有沒有機會能夠出現很多像意大利這樣一些像阿瑪尼、范思哲這樣的一些設計師品牌?他禮貌的跟我說不大容易。我又問他為什么不大容易?他說,我到中國開會的時候,坐在前面的是老板官員,設計師是坐在后面的,而在意大利,設計師在任何場合永遠會坐在第一排。這也就是說,整個行業里的氛圍,到底誰說了算,誰有發言權。從這一點上來講,意大利就有他的特點,他從70年代開始,包括法國也有不是依賴加工作坊的傳統而延續下來的品牌,而是靠設計師成長起來的這樣一些品牌,那么這樣一些品牌是可以成為中國行業發展的學習目標的。
周婷:中國的企業以及品牌在國際產業鏈中被邊緣化了
(對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中國品牌有三個站位,這三個站位使得中國的企業以及品牌在整個的國際產業鏈中被邊緣化了,中國的很多企業只能淪為整個產業鏈的低端。比如替一些國際奢侈品牌去做一些加工、代工的業務,實際上真正的利潤并沒有在中國市場沉淀,但是消費卻大量的外流了。這也給中國企業一個很深的思考,國際奢侈品牌走進中國已經有20年了,他們在中國也有成敗得失,那么中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很好的向國際奢侈品牌學什么?
我們有很好的文化,中國文化對全球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但是五千年文明的積累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中國文化強,品牌弱,再有就是中國有奢侈品,但是沒有奢侈品牌。所以我們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我們如何把我們自己的產品品牌化,其實是中國的企業以及品牌急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徐菁:未來的中國消費者會更多的去認識奢侈品背后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學系副教授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奢侈品消費其實是人類特有的,炫耀性的動機也都是存在的,并不是中國特有的,但是我怎么樣去炫耀,我怎么樣去把自己跟別人區分開來,這種手段是不一樣的。
在將來,中國的消費者可能會更多的去認識到奢侈品背后包含的文化和內涵,還有歷史,哪個是跟我更加契合的,哪個是我更加認同的,我更加愿意擁有那樣的品牌的一個消費者。另外購買這些奢侈品品牌的其他消費者是什么樣的,我愿不愿意跟他們成為一個群體。如果在這個方面的認識有所增加,那么他們的選擇,包括他們的購買行為就不會是很簡單、盲目的一種跟風,而是一個更加成熟的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王齊國:中國品牌價值的話語權沒有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
(北京大學中國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中國的品牌建設特別弱,主要是第一,沒有品牌的影響力,看不到品牌價值,其次就是中國的品牌價值的這種評估是被海外的很多媒體,或者是一些機構在主導,就是中國品牌價值的話語權沒有掌握在中國的研究機構和中國人的手里,這就會讓很多的中國企業家感覺到他們在建設的品牌投資巨大,回報很小,中國要解決奢侈品的問題,要把品牌建設當作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最后就是中國產品的創新問題,如果中國的產品還停留在模仿、山寨的層面上,中國的奢侈品就不會健康地成長,這個創新會對中國的品牌帶來競爭力,我們的奢侈品有可能就從最早的品牌產品當中誕生。
劉戈:可以借鑒歐洲一線品牌的成長方式
(《今日觀察》評論員)
要擁有我們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真的很難,因為全世界形成了這樣一種習慣,就是把歐洲生活方式的販賣當成頂級奢侈品的一個標版,那么中國有這些元素是不是能夠像他們那樣成為一線品牌,我們另說,但是可以借鑒他們這樣一種品牌的成長方式,最后形成一些中國式的品牌成長道路。從奢侈品他們的發展路程的過程來說,我們可以掌握很多可借鑒的經驗。
周婷:中國企業要堅持中國文化以及百年工藝
(對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其實首先來講,中國企業要堅持中國的文化,千萬不要到最后做的不倫不類了,中不中,洋不洋,這是最可悲的一個結果;第二個要堅持我們中國百年的工藝,堅持把產品做好,當然這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煎熬的過程。央視網-今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