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神話背后有哪些推手?
何建國介紹,當年20萬元的和田玉到他手中1000萬元,其間多次轉手,每一轉手,和田玉身家就翻番。這次從原石到加工件,工藝的附加值讓它升至5億元的天價,是什么支撐起這樣的財富神話?
李忠志介紹,和田玉分為籽料和山料,成色有很多種,其中羊脂玉籽料為原料最佳。這種料經過河水千年萬年的沖刷,非常稀少。同時,隨著這些年對和田玉的瘋狂開采,羊脂玉籽料已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了。
烏魯木齊紅山玉器城一家和田玉店的老板楊萬江說:“因為太稀缺了,玉又是中國人文化基因的重要片斷,愛玉、買得起玉的人越來越多,好料、好玉也就越來越貴。”
據了解,和田玉價格飛漲導致玉龍喀什河的生態(tài)嚴重破壞,當地政府已明令禁止無序、非法濫采濫挖,這讓流入市場的玉石原料更加稀少。
新疆寶玉石協會介紹,在政府管控的開采政策下,每年新流入市場的和田籽料大量減少。易爽庭說:“現在每年新增青玉僅20噸,白玉只有2噸到3噸,其中僅有10%能達到羊脂玉的程度。稀缺是價格上漲最重要的原因。”
工藝費水漲船高。楊萬江說,新疆、河南的工相對便宜也是上千元,最高的蘇州、上海的工動輒幾萬元、十萬元、幾十萬元一個工。“不管賣玉的人還是買玉的人,都是愛玉的人,手上有好玉都想找好工,現在要找蘇州、上海的工都得排隊,一排就是幾年啊!”楊萬江說,上游市場情況決定了流通市場的和田玉價值猛漲,價格也是高歌猛進。
這塊叫價5億元的和田玉,按照老板何建國的說法,大師的工藝本身就價值連城。他說,袁嘉騏大師的工每克就是3萬元到4萬元,《大愛如天歌》按照這個標準算是7.6億元。
另外,熱錢涌入藝術品、收藏品投資市場,也推動了和田玉價格上漲。業(yè)內人士指出,這種推力主要作用在高端市場,中低端市場跟著上漲。
投資雖熱,還需“冷眼冷觀”
目前新疆烏魯木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和田玉集散地,而上海、廣東、北京、武漢等內地城市成為集中消費市場。
不過,在“熱”的背后裹挾著一些假象、亂象,消費和投資要“冷眼冷觀”,謹慎為重。易爽庭說,去年以來,市場上“假和田玉”大量增加。一些不良商販用新疆的“卡瓦石”(玻璃石)加工仿制成和田玉,工藝逼真,一般人很難辨識。
另一方面,隨著網購興起,網售和田玉越來越多,網絡成為假玉、次品泛濫的空間。業(yè)內人士認為,目前在質量控制尚不規(guī)范的情況下,網購和田玉風險較高。
和田玉在短短十年間價格成百上千倍地翻滾,其中泡沫有幾成?李忠志認為,和田玉由于缺乏客觀的定價標準,買賣雙方信息又不對稱,價格比較混亂,泡沫肯定有。“市場在細分,在多元化。和田玉自身良莠不齊,好的價值連城,次的跟石頭別無二致。消費和投資要有專業(yè)的指導和鑒定。”李忠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