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曦 2009年 馬上成功 白玉印章 85.12萬元 2009年西泠拍賣秋拍
北京博觀的拍賣樣本
北京博觀2006年開始涉足當代玉器拍賣,在玉器收藏圈內口碑良好。2010年12月19日,該公司當代玉雕秋季拍賣總成交額達3410萬元,成交率49.14%,創博觀拍賣歷年來的最好成績。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樊軍民作品、第九屆“天工獎”金獎和田青玉提梁壺以71萬元成交,第八屆“天工獎”金獎作品和田玉劉阮洞中遇仙子90萬元落槌,第九屆中國玉雕石雕“天工獎”金獎作品白玉水城三闋套牌182萬元成交,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王平的“和田玉觀音擺件”以700萬元成交。
而今年6月12日北京博觀的五周年慶典拍賣會上,369件當代和田玉雕作品成交169件,成交率約45.8%,成交額4029萬元,比上年秋拍的3410萬元增加619萬元。第九屆“天工獎”銅獎作品勸學牌123.2萬元成交,第五屆“天工獎”優秀獎作品和田玉籽料財神擺件106.4萬元成交,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大師劉忠榮的和田玉籽料屹立牌145.6萬元成交。
當代玉器拍賣流行風向
一位從事拍賣的行家指出,和田玉占絕對主流,大師作品漲聲一片,精品少,玉牌、把玩小品人氣旺,是當前當代玉器拍賣的基本走勢。
漲字當頭 這個漲字不僅表現在單件玉器作品的成交價格上,還表現在拍品數量、成交率、成交額等各個方面。行內行外人見面,價格高成為最具普遍性、最有共鳴性的話題之一。拍場上,名家精品的成交價基本都會落在最高估價一端。坊間有這樣一種傳聞,“品質優良的羊脂白玉10年前每克僅為20-30元,5年前漲至800-1000元,2010年已炒到1-2萬元。”這些數據雖無據可查,難以采信,但至少說明和田玉的價格幅漲相當驚人。雖然沒有可證的原料按克成交的具體案例,但從拍賣成交的玉雕作品來看,雕成品每克萬元已經成為常態。
以2009年西泠印社秋拍的翟倚衛倩影白玉牌為例,此牌重僅150克,拍到168萬元,每克超過萬元,但若無翟倚衛的設計和妙手巧雕,顯然一塊素白玉牌不可能賣到百萬元。今年春拍該公司1035萬元成交的吳德升作品一組四件的青史香塵白玉擺件亦同,其中貂蟬重248克,昭君278克,西施237克,玉環326克,總重1089克,每克也超過萬元。有行家報料,曾有媒體報道上等和田玉料已達到了一兩萬元一克的說法,在現實的交易中極為罕見,只是一種炒作。畢竟玉不琢不成器,玉器的藝術生命就在于天才的設計和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離開了人表現情感思維的藝術表達,原石本身并不存在真正的藝術價值。
原料少、精品少 少字突出,和田玉的原材料數量越來越少,隨之價格越來越高,零售、批發市場一天一個價。當代玉雕大師的玉雕作品供應量也越來越少,大部分有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身份的名家,作品供不應求,市場較為認可的大師,其作品的訂購甚至排到了一兩年以后,若要現貨,有時只能加高價購賣,或者從拍賣會競買。坊間流行的檢漏之說,在當代玉器拍賣市場上很難見到了。國內知名度較高的“天工獎”、“百花獎”等獎項,每年的獲獎作品數量畢竟有限,以2010年“天工獎”為例,獲金獎作品29件,銀獎43件,銅獎47件,13件作品獲工藝獎,12件作品獲創意獎,308件獲優秀獎,年度全部獲獎作品僅452件。今年11月下旬,“天工獎”將迎來第十屆,若參照去年的獲獎作品件數計算,既便每屆均為452件,十年也僅4520件而已。量少則價高,只是藝術品市場的基本規律。
獲獎作品、大師作品搶手 歷年拍賣高價成交的和田玉雕,多集中于各種玉石雕刻類大獎的獲獎作品上,其次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的作品最為搶手。玉器專家古方認為,玉雕大師一生在創作黃金期總共創作僅為160件至200件。若以此推論,假設國內有500位玉雕大師,那么他們創作的精品最多也僅10萬件,對于一個擁有13億人的大國而言,這一數據顯然仍是供不應求,絕對的稀缺資源,況且也不可能產生500位大師。以“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的評選為例,記者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網站查證到,這一獎項首屆54位玉雕大師獲評,第二屆31位,第三屆30位,2011年第四屆31位,四屆共計有146位,而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之稱的玉雕大師數量遠遠少于此,且不少大師在這兩個獎項上是重疊的,兩種大師稱號評選出在藝術家總數不會超過300位。除大師作品外,歷次拍賣上最吸引買家眼球的,則是中青年名家的作品,其價格雖然低于大師作品,但有潛力的中青年名家作品仍然是行家里手的最愛,有行家形容其為潛力股。北京一位經營者透露,“收藏者也不能盲目、片面的追求大師作品,不能唯名是從,還得看具體的作品說話,大師之作也并非每一件都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玉雕拍品材質單一 這是拍賣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和田玉在拍場上占絕對主流,有時甚至占到了一場拍賣會的9成以上。這雖然說明和田玉的市場認可度最高,但同時也反映了當代玉器收藏市場尚處在初級階段,我們盡管有著5000年玉器文明史,但絕大多數收藏者并未真正的從玉文化史的角度去收藏和探究玉器,市場上充滿著投機氣息。其實歷年的獲獎作品中,并非和田玉一家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