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消費 升值容易變現難
典當:只能按金銀計價
除了將珠寶“回歸”珠寶商,到二級市場銷售、拍賣、典當也是珠寶變現的渠道。如果說被珠寶商壓到4-6折的回收價已經叫人“hold不住”,其他渠道的折現金額則可謂“白菜價”了。
由于沒有規范的珠寶二級市場,一些古玩商、網店和網站承擔起了二級市場的補充。在一家專賣“古董”珠寶的網店,一條重54.2克、長約55厘米的三層天然珊瑚枝、紅白漸變色珊瑚項鏈售價標為1680元。而記者在商場中看到類似質地的項鏈售價都在5000元左右。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去年至今,紅珊瑚價格翻了兩至三倍,但“有價無市”的現象仍普遍存在。
而在拍賣市場,很多推出珠寶專拍的拍賣行接受的拍品都是1.5克拉以上且切割極好的鉆石。據了解,多數拍賣行為確保拍品質量會收取百元至千元不等的鑒定費和印制圖錄費。因此市民如果想通過拍賣變現珠寶,則需要扣除這部分費用后合理計算定價。
典當方面,多數不接受珠寶典當。“如果非要做珠寶典當,我可以按戒指黃金部分的價值,做出當金。但絕當不可以。”河西區一家典當行老板表示。
市民 對保值態度各不相同
在銀行工作的王小姐,認可珠寶商承諾的飾品改款,認為已經可以算作保值。“現在買的衣服,過幾年不喜歡了,白給別人人家都不一定要。”王小姐表示,“但是買個碧璽的手鏈,如果不喜歡了就可以改成別的或者送人。還能繼續使用我覺得已經是保值了。”
退休在家的市民曹大媽,認為珠寶首飾有更多紀念意義。“我的戒指就是留著以后"傳輩"用的。孩子們都不把幾千塊當錢,這個戒指以后留給他們當個念想就完了。這是小女兒送的,戴著很多年了,再怎么缺錢一般也想不到賣這個。”曹大媽表示。
商人姜先生表示,保值和投資一般不會選擇珠寶首飾,除非極為稀有。姜先生表示,“買黃金還能說保值,珠寶我認為作用不強。主要是沒有變現的渠道,現在商場能買到的珠寶,也不能算作什么寶貝。”
專家 珠寶目前只是“商品”
據了解,珠寶業發展分為商品化、資產化、證券化三個階段,而我國珠寶業發展仍處于第一階段成熟期。天津市寶協展覽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楊如平介紹,目前解決珠寶變現和二次銷售的方式僅有典當、拍賣和私下交易三種。典當出的價位可能比市民心理價位低很多。而拍賣類原先對于拍品要求較高,“上克拉的大鉆、公分以上的珍珠以及大直徑的藍、綠碧璽石才能夠上拍。”而隨著拍賣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很多拍賣公司對于一些百姓生活中的珠寶也承接拍賣。如果珠寶業發展到資產化的成熟階段,大致有兩種方式可以將珠寶變現:一是大型珠寶公司在出售之時就許諾的到期折現條件;另一種是大型的二手珠寶交易市場。但以黃金為例,其發展階段已由商品化到了資產化,現階段已是“證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