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中國國際鐘表展(China International Watches Exhibition-CIWE)于北京國貿展覽中心一號館隆重舉行。CIWE是首個將SIHH(日內瓦表展)和BaselWorld(巴塞爾珠寶鐘表展)的理念移到中國的展覽會。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被稱為“東南亞手表第一玩家”的鐘泳麟與客戶分享收藏和鑒賞之樂趣。戴著百達翡麗琺瑯懷表的鐘泳麟,認為收藏不是玩物喪志,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理想表達,他堅信如果CIWE能堅持辦下去,有朝一日也可以將日內瓦表展帶入中國。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舉辦此次展覽的目的是什么?
鐘泳麟:此次展覽會共有三十家鐘表品牌參展,其中包括瑞士最負盛名的獨立制表品牌,如MB&F,MCT, Speake-Marin, Clerc &Jaermann &Stübi。香港著名的鐘表經銷商歐洲坊集團更邀得其中三大獨立制表大師Speake-Marin品牌始創者 Peter Speake-Marin、Clerc 第四代掌舵人Gérald Clerc以及Jaermann &Stübi品牌創辦人之一 Urs Jaermann 出席。展覽會上還特別展出了四大獨立制表品牌全球限量表款,每款都是首次在中國曝光。三大巨頭齊集的盛會將為國內的鐘表愛好者帶來不小的驚喜。獨立制表人一般財力不濟,所以展覽會答應給予他們優惠的條件,來到中國和大家見面。有很多展表可能無法在巴賽爾或是在日內瓦展會上看得到。這次表展可以說讓中國的愛表人士大飽眼福,通過實物對比,讓大家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表。
《中國經營報》:獨立制表師的發展空間在哪里?
鐘泳麟:一個獨立制表師,整個設計、制作、資金等都是由自己獨立完成的。但是,做一個手表的模具,就需龐大的資金,特別是小眾的東西,對注重市場的大品牌來說,是不感興趣也不會收購的。所以,獨立制表師發展的空間不會很大,但希望通過他們,能讓人們開眼界,知道手表其實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可以有很多的選擇。當有些大品牌不在認真做表的時候,我希望讓他們知道,仍有這樣一群獨立制表師在努力地做表,而且做的很好。
《中國經營報》:中國消費者不缺乏消費能力和文化積淀,然而這次表展卻吸引不了國際大牌,為什么?
鐘泳麟:中國人目前未必很懂得欣賞最頂級的手表,只懂得欣賞最貴的手表。中國確實有很深厚的文化,歷史比歐美長遠很多,即便我們曾經有一個空白區,但血液里面仍有藝術的基因。有很多事情,常常很難做到,但是只要努力去嘗試,也可以變成現實。這次辦展覽遇到很多困難,本來很多耳熟能詳的大品牌都簽好了合約,但臨時變卦不來了,這是大牌之間相互角逐爭斗的老問題,令展覽本身規?s水不少。
《中國經營報》:對鐘表的普及應該由瑞士品牌還是國產手表來承擔?
鐘泳麟:應該說是由中國人自己來做,不過如果沒有一些引導和誘因,中國表也不會那么快的成長起來,所以先把好東西讓消費者看到,也讓國產表廠看到發展的潛力。中國表還是要有漫長的成長期,因為中國人更喜歡買外來的消費品。如果哪天本土手表品質趕上來了,我想也會贏得大家喜歡的。日本的精工手表就屬于厚積薄發的典型例子,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水準堪比勞力士,賣得很好。我希望中國也會有這樣的一天。但眼下,國產手表喜歡抄襲,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表殼的形狀以及表面的造型,都沒有自己的獨立思維,什么賣的好就做什么樣的,我認為這是短視的做法。
《中國經營報》:中國制表品牌也追求高端,這是否反而拉開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鐘泳麟:我買過很多高度復雜的表,這些表不能完全表達瑞士工藝的精髓,因為不夠人性化和藝術化,看起來冷冰冰的,布局不漂亮,是高科技的東西,流水線的東西。我認為做一個簡單的表并且把它做好,可能更受消費者的歡迎。我跟很多制表廠家說,不要再做陀飛輪什么的,首先要在簡單方面做出自己的特點來。比如海鷗做出了超薄的表,堪比百達翡利的工藝。一味求雙陀飛輪和四陀飛輪,是沒有意義的。
《中國經營報》:腕表價格一直在漲,對于炒腕表你怎么看?腕表的價值在哪兒?
鐘泳麟:手表畢竟是實用的商品,我不主張去炒作。但是事實確實已經炒了20多年,百達翡麗5131定價40萬港元,現在沒有120萬港元買不回來,幾乎不可避免。我也沒有想過傳承,喜歡百達翡麗,但卻不認同百達翡麗的經典廣告詞:“沒有人能擁有百達翡麗,只不過為下一代保管而已。”你怎么知道下一代會喜歡什么?你不能越俎代庖,替他收藏一件他現在沒有興趣、以后也根本不會有興趣的東西。我擁有100多只百達翡麗,但從來沒有想過哪一只我的孩子會喜歡擁有,我只為了自己的喜歡而收藏。
鐘泳麟介紹:
鐘泳麟在香港乃至東南亞的收藏界赫赫有名,被譽為在華人名表圈里唯一可以和百達翡麗相提并論的名字。藏品從CD唱盤、葡萄酒、鋼筆,到名表,至今已收藏了400多塊世界名表。鐘永麟創辦的《名表論壇》雜志已經順利經營了8年,他自封主筆,以嬉笑怒罵、不拘一格的文字傳遞自己鑒賞名表的愉悅。
(作者:楊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