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工藝更是源遠流長。小編整理出一些玉雕工藝,以饗讀者,一起學習。
一、因料施藝
因料施藝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藝。玉雕為工藝創作,無定形。玉雕需想象,并注于玉石之上,無涂改性。每部作品均需從料性、顏色、形狀等出發,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鳥、花卉、動物創作中更是因料設計,獨辟蹊徑。玉雕工藝悠久,其因料施藝之工藝日臻合理。歷史上只以小件為主,制品單一,數量有限。隨著工藝的進步,技藝的提高,因料施藝的技能越來越高,作品更豐富多彩。其玉雕形狀、作品大小、色彩合理利用等均為因料施藝而獲得最佳的效果。
二、剜臟去綹
臟、綹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剜臟即把玉中的雜質去掉,使玉更純潔、明亮。琢藝軒和田玉的穆宇靜老師介紹,玉雕大件難以找到通體皆無一雜質的玉料,要盡其所能剜臟,余其形狀,根據其特征設計作品,最大限度地用料。在這方面琢藝軒奉承大巧不工的設計理念,追求“唯美、唯藝、唯精”,通過對上等和田籽料的設計彌補其瑕疵,如果沒有能力讓其成為傳世精品,寧愿讓其保持億萬年造就的形態而不去破壞它原有的美感。在作品的制作過程中,玉體或再次或多次顯露雜質,或黑色或白點或米粒狀雜質等,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這是設計人員最難處理的問題,均要盡力處理掉或“遮住”。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臟而改變作品的原定結構,既去掉臟斑又使其結構造型趨于合理,煞費玉雕者之苦心。
去綹。綹即玉中之自然裂紋,沒有一定形狀、方向和規律。綹的成因受自然力沖擊、受冷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綹的種類有斷裂紋、破碎紋、龜背紋、炸心紋、炸驚紋等。玉的加工在選料和雕琢中首先要注重紋綹的處理,或順綹鋸玉或躲綹。去綹后根據料形進行設計。在設計后的雕琢中,亦多有再次出現紋綹,曰“紋線”、“水線”。需設計和做工者苦思冥想使其去綹改形,受到意外之效。玉雕作品無定型,剜臟去綹,雖去不利,卻有“因禍得福”另有創意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