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深圳珠寶首飾行業多次被曝出現質量問題:2010年9月13日,有關部門在其網站發布了對流通領域首飾商品質量進行監測的結果。其中,標稱深圳市金爾曼珠寶首飾有限公司生產的“LCD”純銀鎖(規格:100113005)因“貴金屬純度檢測值為主體部分千足銀、鈴鐺內含物為銅合金,與標稱純銀不符”被檢不合格。去年11月在有關部門曝光的56款不合格黃金飾品名單中,周生生、百利金等知名企業“光榮”上榜;今年2月,中國質檢網公布的質量檢查結果中,深圳七家珠寶行被指產品不合格。這對整個珠寶首飾行業來說,是一次嚴重的拷問;對“珠寶首飾之都”深圳來說,更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熠熠光彩下問題不少
在上世紀90年代,深圳的黃金珠寶首飾行業開始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企業數量劇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知名品牌數目也不斷增加。如今深圳的珠寶行業在全國處于龍頭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深圳已經成為中國珠寶首飾的生產基地和貿易集散地。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深圳擁有的黃金珠寶品牌包括26個“中國品牌”,13個“中國馳名商標”,14個“廣東省著名品牌”,全行業自由品牌率達100%,這為深圳贏得了“黃金珠寶首飾之都”的美譽。
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原料來源良莠不齊、渠道無序;行業認證混亂、標準不一;設計創意缺乏,文化底蘊不足;人員流動頻繁,管理缺乏規范等隨之而來的問題,成為深藏于深圳黃金珠寶首飾產業輝煌成績背后的隱憂。2010年11月10日,有關部門通報,周生生(中國)商業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生產的“周生生”18K金手鏈含金量不達標;周大生鉆石首飾有限公司生產的“金象珠寶”天然水晶手串實測為瑪瑙,而非標稱的水晶。面對消費者的投訴,盡管后來周生生公司接受退貨,卻遲遲不拿出具體行動,反而和消費者打起了“太極”。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內的一些問題漸漸浮出了水面。
據了解,近年來深圳黃金珠寶行業迅速擴張,產值占了全國消費市場總額的70%,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階段。為了搶占市場,獲得高額利潤,一些不法商家鋌而走險,他們將主意打到了首飾成分上。含金量不達標就是最典型的問題,有些廠商甚至玩起了魚目混珠的戲法,深圳市金嘉利珠寶有限公司生產的兩款鋯石戒指,實測為合成立方氧化鋯,并不是標稱的鋯石;深圳市信德緣珠寶首飾有限公司出品的貓眼吊墜其原材料實測為玻璃貓眼,而不是標稱的貓眼。
此外,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管理滯后,生產分包導致的加工環節缺乏監控,也是質量問題出現的另一個原因。黃金珠寶產業是一個依靠精細化管理的產業,一般品牌珠寶零售店都有固定的工廠代為生產加工首飾,但隨著銷量的不斷增大,很多品牌企業都以加盟的形式招商擴店,一些加盟商也逐步與部分代工廠建立合作關系,或者通過中間商,借用加盟的品牌平臺,私下向代工廠下訂單獲得廉價的貨源。這些代工廠往往人員復雜,流動性大,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控制達不到相應的要求,產品質量很難保證。
電子商務渠道也惡化了黃金珠寶產業的廉價競爭,加大了質量監管難度。通常情況下,大品牌都有自己的質量檢測中心,對貴金屬進行質量把關,而鉆石珠寶類產品一般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檢測。為節約檢測成本,抵制電子商務渠道帶來的低價競爭,部分企業放松了對質量的監管,從而導致了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
行業發展還需整頓規范
針對深圳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內屢屢出現的質量問題,業內人士指出,首先,企業應該擺正態度,嚴格把好產業鏈上的質量關。遇到問題時不要一味逃避和推脫,而應該積極拿出誠意和行動,挽回消費者對自身品牌的信心。其次,政府部門還應該加強監管和整頓。現在珠寶黃金認證行業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利用消費者信息不對稱,串通國外的檢測機構提供具有虛假信息的認證。數量眾多的鑒定機構競爭日趨激烈,不經檢驗亂發證書、虛假評估和無資質開展評估、商家自造假證等亂象叢生,同時所謂的“洋證書”也滿天飛。正如業內人士所言,“目前國內珠寶業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只有消除非誠信,才能帶來市場的真正繁榮。”
眾所周知,金銀首飾是一種特殊的穿戴類產品,出現損壞后,很難判定是消費者的人為過失所致,還是其本身存在質量問題。加之,消費者也往往無法提供損壞現象是由于質量問題引起的相關證明,因此消費者提出的賠償要求或退貨理由就顯得相當牽強,此類消費糾紛也很難處理。而且,有的消費者對自己所購的黃金珠寶真假產生疑問時,高額的鑒定費也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目前,黃金珠寶類商品沒有三包規定,具體在退貨、換貨、修理上沒有特別詳細可操作性的規定,在法律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有關人士呼吁國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全國性的標準,嚴厲打擊行業內的不法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