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網店:打破珠寶首飾暴利神話
與此同時,大量珠寶網店的興起打破了珠寶首飾暴利的神話。如:鉆石小鳥、柯蘭、九鉆網和戴維尼網等,基本把鉆飾的底價“赤裸裸”地展現在消費者面前,讓普通消費者不再是珠寶首飾消費的弱勢群體。這種因信息透明帶來的變化,正在改變著珠寶首飾零售終端的格局。
經過前幾年的市場鋪墊,鉆石小鳥作為珠寶電子商務的先行者已經打好了市場基礎。鉆石小鳥的在線客戶定制模式,改變了傳統珠寶的銷售模式(鉆石切割商—珠寶加工廠—零售商場—消費者),減少了零售商場環節,從而降低了中間環節的成本,最終做到讓利給消費者。同樣品質的鉆石,網絡上的價格與傳統門店的鉆石銷售價格可相差30%~50%。
2010年,保守估計,網上珠寶賣家已達2000多家,其單品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普通商品。相關數據表明,中國每年約有1000萬對新人結婚,婚慶消費總額高達2500億元,只要其中的1/10用于珠寶消費,全年就有250億元的消費空間。對于珠寶電子商務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問題:機遇面前暗藏誠信危機
2010年,珠寶首飾的銷售在中國市場異常火爆。然而,就在珠寶銷售節節攀升的同時,令人揪心的事情卻接連不斷:11月中旬北京市工商局發布的對流通領域珠寶首飾商品質量監測的結果顯示,問題首飾涉及周大生、每克拉美等著名珠寶品牌。本次首飾不合格商品一共涉及20多家企業的56款首飾,從鋯石到K金,從水晶到珊瑚,從珍珠到鉆石……問題企業不止一家,問題首飾也不止一件。這使得諸多消費者質疑,珠寶行業還值不值得信賴?還有多少沒有檢測的珠寶首飾存在質量問題?
頻爆質量門,誠信遭質疑
事實上,消費者對珠寶首飾質量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早在今年第二季度,老鳳祥等知名珠寶商就曾上過“黑榜”。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珠寶的監督抽查顯示,產品抽樣檢驗合格率僅為47.6%。老鳳祥一款足銀手鐲既無產品執行標準及編號也無檢驗合格證。
而今年第一季度,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金銀首飾抽查結果顯示,貴金屬鑲嵌飾品合格率僅過半,不少首飾宣稱是貴金屬鑲嵌紅寶石,但貴金屬材料是什么,沒有明明白白告訴消費者。
就在最近的北京市工商局發布監測結果后,緊接著,香港爆出數十年來最復雜的假黃金騙局,香港最大的珠寶商之一——六福珠寶被爆出誤購入一批假黃金,經檢測含金量只有五至九成。
消費者認為,屢屢發生“質量門”,珠寶“缺金”、注水事件折射出的是行業缺乏信譽,凸顯的是行業亂象,在一定程度上對珠寶行業需求有負面影響,從而令行業競爭更趨白熱化。業內專家就此指出,我國珠寶首飾行業正面臨一場“信任危機”。
加工門檻低,虛假評估泛濫
在本次的行業盤點調查中,記者發現,質量事件的背后所暴露的是珠寶行業的整個產業鏈,特別在生產加工環節,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加工的門檻較低,只要申請到營業執照,就能進行加工。而在一些城鄉結合部,這樣的加工點甚至連營業執照都不需要具備。其次,珠寶首飾的加工缺乏一個法律規范。雖然打上某個品牌標簽之后的貨品出了問題由品牌負責,但品牌對于由工廠的加工環節帶來的質量問題,卻顯得多少有點無奈,因為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可以為其提供檢測說明。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資質的第三方珠寶鑒定機構超過100家。數量眾多的鑒定機構競爭日趨激烈,不經檢驗亂發證書、虛假評估和無資質開展評估、商家自造假證等亂象叢生,同時所謂的“洋證書”也滿天飛。
有關人士指出,珠寶市場不斷做大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可否認目前國內珠寶業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只有消除誠信危機,才能帶來市場的真正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