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由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針對首飾商品的抽檢報告,將國內知名的珠寶零售商周生生推到了風口浪尖。該抽檢報告顯示,從周生生北京門店抽檢的18K金手鏈,存在含金量不達標的情況。
最初,周生生門店以“僅個別商品存在問題”為由,拒絕了消費者提出的退換貨或賠償事宜,后因受到市場質疑,又于11月26日在其官網宣布接受退貨,并由此引發了波及全國各地的退貨及下架風潮。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周生生上海五角場百聯又一城門店了解到,僅這一家門店,就已接受退貨20余例。而截至今年7月,周生生在全國銷售點的數量即已達200家。
“是整個產業鏈生病了。”行業人士稱,此次周生生“缺金”事件及其擴散效應,足可比作珠寶首飾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在行業高速擴張的前提下,產業鏈上游企業為謀取利潤弄虛作假,行業品牌企業對產品品質缺乏自查意識,法規標準存在漏洞。
而在廣東省工商局此前公布的一份對金銀珠寶行業的抽檢報告顯示,該省內7市珠寶合格率僅為27.5%。
抽檢不合格引發退貨潮
11月30日,周生生上海五角場百聯又一城店內,營業員正向前來要求退換黃金首飾的市民進行解釋。該門店當班負責人高洪雄表示,該門店目前已經接受20余例消費者退貨,前來問詢退換貨事宜的消費者數量更眾。
北京市工商局11月9日公布的對流通領域首飾商品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從周生生北京門店抽檢的18K金手鏈,存在含金量不達標的情況。
盡管此番上北京市工商局抽檢“黑榜”的,還有翠玉緣、金嘉利、信德緣等眾多同行企業,產品不合格的原因也很多樣,但周生生終因“名頭最響”而被頂到了這次事件的風口浪尖。
有消費者表示,都知道黃金首飾行業“水比較深”,所以選購諸如周生生等知名品牌以求放心。但如果從周生生的門店買到的商品都有問題,那么往后選購確實無從下手。周生生被放大的“缺金”事件背后,是消費者對整個首飾行業產品質量的擔憂。
周生生早于1934年即在中國廣州開展零售業務,1948年在香港及澳門開設周生生金行,并于1973年成為香港上市公司,1994年開拓內地業務市場。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之前發表的訪港旅客研究結果顯示,周生生是內地旅客心目中香港十大名牌之首。
11月26日,在市場壓力下,之前拒絕對已購買相關產品的消費者進行退換貨或者賠付的周生生,針對此事件發表聲明稱,公司接受退貨,并將退貨時間延至12月31日。并稱,在接到抽檢結果后,公司已立即對該批次全部產品進行了下架及渠道內回收。
周生生有關部門通過郵件回復本報稱,北京市工商局公示稿中已明確指出,本次監測結果只說明被抽檢的一件商品存在問題。周生生的下架和接受消費者退貨均是“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在珠寶行業,首飾產品在其生產加工過程中涉及手工生產,因此即使同類商品,每件商品之間也存在差異。
為安撫投資者的緊張情緒,周生生(00116.HK)于11月30日專門公告稱,全數18K金產品銷售額占比不及3%,此事對珠寶銷售并無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