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籽料
概念模糊“替身”多
不過,資源稀缺成全的豈止新疆和田玉的高價,還催生了不少和田玉“替身”。據諶開元介紹,現在市場上出現的所有白玉都叫和田玉,但據他了解產自和田的籽料每年不過10來噸。前些年主要是青海、俄羅斯出來的,從去年開始又冒出了韓國玉,因為價格低廉,這種韓國玉在我國玉石市場的份額迅速擴大,目前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
而一些業內人士說,關鍵問題是,目前并無一個檢測體系區分和田玉與青海、俄羅斯、韓國等其他產區的玉石。這一切都緣于《珠寶玉石國家標準》的實施。2003年11月頒布的這一標準中,“和田玉”統冠所有礦物成分為透閃石、顏色潔白的玉石,自此和田玉成了一種泛稱,不具備產地含義。模糊的概念使得一些成分也符合這個標準的青海玉、俄羅斯玉、韓國玉等沾了光,打著“標準”的旗號名正言順地大量涌入和田玉市場。“你要是去市場上問,碰到有良心的商家或許會告訴你真實的產地,大多數人肯定都告訴你是和田出來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向筆者透露,新標準實施的這幾年,俄羅斯料價格漲了10多倍,青海料也漲了近10倍。
諶開元認為,雖然從專業角度看這幾種玉沒有本質區別,主要成分都是透閃石,都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但在現實操作中,是否有在河床上經過河水千年沖刷后的細膩潤澤,往往才是藏家心中一塊玉石是否值得收藏的點睛之筆。更關鍵的是,在玉石交易市場上,它們之間的價格差異巨大。據悉,目前,和田地區產的頂級籽料每公斤價格達數百萬元,普通的每公斤也在五六十萬元;產自俄羅斯的和田玉每公斤為一二十萬元;青海產的和田玉現在報價在每公斤兩萬元左右;韓國白玉的價格則不到一萬元。
標準說不清,儀器沒法測量,怎么區分?只能從觀感上捕捉蛛絲馬跡。國家級玉雕師馬學武形象地描述了產自和田、俄羅斯、青海三種玉石的感官差異:“新疆和田玉就像綿羊身上剛割下的白花花的羊尾油,溫潤、油光四溢;羊尾油放了3天,結成板塊,顏色純白,但死板、沉悶,就像俄羅斯白玉;而青海白玉則如同進行脫脂處理過的羊尾油,油分瀝干,以水為主,像玻璃一樣通透并發灰。”而韓國白玉多為灰黃綠色調的白色,蠟質感強,更顯渾濁,上手后感覺偏輕。
許多業內人士表示,這或許也在告誡人們,涉足和田玉收藏領域,自己要先練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