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國開放了個人購買黃金飾品,但是黃金交易真正的變化,發生在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黃金在中國轉向了自由交易。到了新世紀,黃金的功能開始逐漸超越“實金”功能,金融的功能就不斷顯現了。藏金于民不僅給百姓增添了投資的新渠道,也更加有助于保障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安全。
改革開放以后,黃金開始轉向了滿足國內需求,國內黃金市場開始發展。雖然1985年已經開放了個人購買黃金飾品,但是黃金交易真正的變化,發生在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黃金在中國轉向了自由交易。到了新世紀,黃金的功能開始逐漸超越“實金”功能,金融的功能就不斷顯現了。藏金于民不僅給百姓增添了投資的新渠道,也更加有助于保障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安全。
何亮亮:2000年8月,上海老鳳祥型材禮品公司,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的批準,開始經營舊金飾品的收兌業務,成為國內首家,試點黃金自由兌換業務的商業企業。2001年的4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2001年的6月11日,央行啟動了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對國內金價進行調整。
2003年11月18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推出“黃金寶”業務,個人炒金大門被打開了,伴隨著黃金業務開放,除了黃金首飾、金質紀念品市場不斷做大,一些如實物金條、紙黃金、黃金期貨,黃金延期交易產品等專業黃金投資工具,也陸續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黃金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2008年上海的黃金交易所,黃金交易累計成交額為8683.87億元。而隨著黃金交易方式的增加,國內也在不斷出現“最牛金民”。2008年3月,國際金價一路飆漲,上海一個投資客斥資近300萬元,一次性購入投資金條13公斤。2009年4月,國際金價回落之際,上海一位“金民”一次購入了黃金20公斤,支付了416萬元的現鈔。但在7月,這一記錄又在上海被打破了,一個投資者在中國黃金上海的旗艦店,一次性地購買了50公斤的黃金,斥資是1030萬元。
最近,股市萎靡、房市動蕩,黃金市場就有望成為眾多投資客轉戰的下一個商場,正是民眾的投資積極性,把中國的黃金工業和黃金市場推向了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中國黃金市場正在從商品交易為主向金融交易為主轉變,從現貨為主向期貨為主轉變,從國內市場為主向國際市場轉變,這三個轉變確定了中國黃金市場未來的發展目標。
60年來黃金作為財富的象征,也經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前,巨富大亨專享,到如今是藏金于民,藏金于社會的巨大變化,顯示了中國正在迅速走向富裕富強。